再工業化戰略重塑競爭優勢
美國發出向實體經濟回歸信號
經濟危機后,為了重振本土工業,美國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推出了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和措施。為應對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帶來的挑戰,我國應提高工業企業的國際化水平、依靠先進制造技術、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去。
2009年年底,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美國經濟要轉向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制造業增長,發出了向實體經濟回歸的信號。此舉表明,在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已充分認識到不能依賴于金融創新和信貸消費拉動經濟,開始重視國內產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再工業化”成為美國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
重新認識先進制造業價值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制造業創造的產值占美國G D P的27%以上,穩居世界第一。然而,到了80年代,由于一度將制造業認定為“夕陽產業”,轉向以服務業為中心的第三產業,美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被嚴重削弱,在汽車、鋼鐵和消費類電子等工業領域的國內、國際市場份額大幅度下降。
為了重新取得競爭優勢,美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技術計劃,推動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轉變,之后,美國的制造業重新走出了低谷。據聯合國工發組織的統計數字顯示,近10年來,全球制造業總量中,美國的份額一直不低于1/5。
雖然在全球制造業中所占比重一直比較高,但美國制造業占G D P的比重卻在逐年下降。到2007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11.68%,對美國G D P貢獻最大的行業不再是制造業,而是金融、房地產服務業(不包括住宅建筑業),在次貸危機之前,美國金融、房地產服務業的利潤總額占美國企業利潤總額的40%以上;美國標普500強企業的總利潤中也有25%到35%由金融和房地產業務產生。
過度依賴以金融業、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使美國在此次危機中受到了沉重打擊,市場大幅萎縮,以先進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作用重新凸現出來,受到了美國各界的重點關注。先進制造業包含了精益生產、準時生產、清潔生產、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計算機集成制造、虛擬制造和綠色制造等眾多先進模式,不僅能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帶來一場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提高經濟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從而扭轉美國當前嚴重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倒掛現象。
為了發展先進制造業,美國已開始推行“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重振本土工業,尋找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產業,通過產業升級化解高成本壓力,實現經濟的復蘇。
在現代化、高級化和清潔化中尋找出路
美國以實體經濟為基礎進行“再工業化”,可以發揮很多已有的優勢。主要有: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強大的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一流的技術學校、研究機構和創新企業;為上述組織提供支持的金融實力;卓越的企業家精神,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并仍然擁有世界上最發達、最靈活的資本市場。
然而,實行“再工業化”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政策轉變就能夠完成,美國將面臨很多問題,很多制造企業難以消化高額的成本和技術創新的巨大投資花費。為了保障“再工業化”戰略的順利實施,美國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力圖加快傳統產業的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以推動美國經濟走向復蘇。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不斷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2009年2月,奧巴馬簽署《2009年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推出了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節能項目、智能電網、醫療信息化、環境保護等成為投資的重點。美國高度重視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主張依靠科學技術開辟能源獨立的新路徑,在18年內把能源經濟標準提高一倍,在2030年之前將石油消費降低35%。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尤其重視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美國能源部選擇了部分新能源制造企業予以資助,擴大規模,拉動就業。美國還加快發展世界上最先進、最現代化的信息基礎設施,以實現對醫療信息化、智能電網、教育和寬帶的支持……美國正推動一場以新能源為主導的新興產業革命,其核心目標即為長期的經濟增長和繁榮打下堅實基礎,保證在21世紀能夠繼續保持全球競爭優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