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發展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重點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構建安全、穩定、清潔、經濟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加快新能源開發,推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的利用。光伏最有潛質成為全球主要替代能源,其裝備的先進性與可靠性將對支撐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因其產業關聯度高、技術資金密集、吸納就業能力強,而成為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光伏裝備制造業不僅是生產工藝技術的載體,影響著光伏產品質量的優劣;更是產業投資的主體構成部分,關系到光伏產品的成本高低,因而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和基礎,構成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是太陽能光伏產業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我國要由光伏產業大國轉變為光伏產業強國,必須要解決的難題之一就是提高光伏裝備質量。
近年來,國內企業大多投入巨額資金建設晶體硅太陽電池生產線項目,忽視了太陽電池生產裝備與工藝的研發和創新。在金融危機和行業困境中,我國光伏企業普遍暴露出生產線投資成本過高、國產化的關鍵生產裝備落后、工藝水平落后、成本難以大幅降低等問題,歸根到底,其原因在于國內企業投資的盲目以及對國外技術與市場的依賴。部分關鍵性光伏裝備從國外進口,導致了投資巨大、核心工藝無法獲得、整線產能受到制約、絕大部分利潤被國外攫取……隨著晶體硅太陽電池市場暴利時代的終結,晶體硅太陽電池市場全面步入規模發展期,這時只有通過裝備技術創新和產業技術升級,走高效低成本的成套裝備自動化、成套工藝國產化、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化集成發展道路,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和快速釋放產能,實現行業整體利潤增長與產業的良性發展。
然而,由于光伏裝備開發所覆蓋的技術領域日益拓展、技術難度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倍增,使單一企業難以獨立支撐新產品技術體系中所有內容的研發,并導致我國光伏產業核心裝備技術掌握程度低,國產光伏裝備市場競爭力低,始終未能建立起全面的研發和創新體系,太陽電池關鍵生產裝備基本依賴進口--光伏裝備成為制約我國光伏產業良性發展的瓶頸,光伏裝備的自主化研發、工程化應用、本土化升級、規模化制造已如箭在弦。
水到渠成
面對國內光伏業界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制造工藝和設備日益高漲的呼聲,2011年8月,科技部召開國家光伏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場可行性論證會;僅僅五個月后,科技部批準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電科48所)為依托單位組建“國家光伏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電科48所是目前國內唯一具備除多晶硅提煉外全產業鏈完整的交鑰匙工程能力和唯一可提供全系列光伏裝備產品與各環節制造工藝的單位,現已具備1500MW太陽能光伏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并根據晶硅光伏產業鏈各環節關鍵工藝裝備研發及生產的需要,斥資建設“一所三園”總體布局,即中國電科48所本部及旗下的北京中科信電子裝備有限公司、湖南紅太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南紅太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晶硅光伏產業鏈各環節關鍵工藝裝備研發、設計驗證平臺及大規模生產線,建成了國內最大的光伏裝備流水線總裝廠房、擁有光伏裝備升級換代及新產品研發的實驗平臺、光伏產業鏈整線交鑰匙工程示范平臺和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大規模生產驗證平臺等。
中國電科48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持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放在全所科研生產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先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在若干重要產品領域掌握核心技術。近年來,先后成功自主研發了清洗機、擴散爐、PECVD、刻蝕機、高低溫燒結爐、單晶爐、鑄錠爐等太陽能光伏關鍵裝備,實現了從單一裝備發展到單臺裝備與工藝結合,又從整線裝備發展到整線裝備與工藝結合的“整線交鑰匙”系統方案(Turnkey),成為國內最大的太陽電池制造裝備供應商,產品占有國內80%的市場份額,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