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12月17日綜合報道,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已經進入倒數第二天,各國政府部長已經開始接替本國代表舉行更高規格談判。但是一些分析家說,部長們的談判也可能不會取得理想成果,最后將遺留很多問題。為此,他們正在策劃于2010年夏季,在墨西哥城再次召開氣候峰會。
《每日電訊報》:哥本哈根峰會可能陷入僵局 部長們策劃墨西哥新峰會
盡管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僅僅剩下兩天時間,但世界各國領導人依然沒有解決幾個關鍵問題,包括各國最后減排目標、如何保證這些個目標實施,以及誰將為推動低碳經濟“買單”等。英國首相布朗警告稱,峰會可能最后將陷入“僵局”。
但英國環境大臣埃德-米利班德表示,英國支持在2010年夏季在墨西哥城舉行另外一場國際氣候峰會。這比預定計劃提前了六個月,屆時世界各國領導人可能會就對抗全球變暖作出最后決定。在墨西哥城舉行另一場峰會的提議是美國前總統、環保主義者戈爾提出的。米利班德說,官僚政治正在耗盡時間,恐怕在哥本哈根峰會上很難保證達成一個協議。
米利班德說:“我們必須另尋繞開這種官僚主義的途徑,因為即使在這里耗盡時間和精力,也無助于達成協議。”他還對“為了談判而談判”感到憤怒。聯合國負責環境事務的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說,如果此次峰會沒有達成真正協議,那么最好能在2010年夏季做出重大決定。他說:“如果在哥本哈根峰會上達成一個毫無意義的協議,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因為這只能讓我們再次陷入災難之中。因此,與其在這里空耗,還不如另選時間重新聚集探討。但是這樣做無疑承認哥本哈根峰會一事無成,世界將不得不繼續掙扎6到12個月。”
英國首相布朗堅持稱,他已經看穿了這些爭議,但不得不接受失敗的可能性。他說:“我根本不同意那些主張放棄此次峰會的人的意見。但峰會可能會陷入僵局,人們可能發現,很難達成一個協議。”
此次峰會中,一個最主要問題依然沒有結果,那就是美國的最終減排目標是多少。盡管美國已經保證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17%,但這僅相當于在1990年基礎上提高了四個百分點,美國在哥本哈根峰會上的壓力越來越大。布朗說,他希望美國能夠提出更大幅度的減排目標。“美國提出一個在短期內大幅減排的方案非常關鍵,同時每個與會國家都被要求提高減排幅度。”可是,美國代表已經排除提高減排幅度的可能性,他們稱美國提高減排目標是不可能的。
哥本哈根峰會也被希望就向窮國提供100億美元援助資金、幫助他們對抗氣候變暖影響達成協議。但是很多官員稱,這種協議依然沒有最后定論。一名英國高級官員說,任何版本的援助協議只能是富國能夠提供資金的近似數額,而不可能確定具體金額。此外, 中美兩國在減排方面的分歧依然很深。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稱,如果能夠達成任何協議,都不能缺少中國和美國伙伴的推動。
美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哥本哈根峰會留下巨大碳足跡 各國領導人參加峰會制造數萬噸碳
聯合國估計,在12天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期間,與會代表們共制造了4.05萬噸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其中90%都來源于飛機,其余的則是代表們來往于會議中心和下榻旅館制造的廢氣。
大多數國家領導人都是乘坐商業飛機或者政府擁有的專用飛機前往哥本哈根的。出于安全原因,印度總理辛格已經決定乘坐私人飛機前往哥本哈根,他的發言人說:“此次參加峰會只是一次正常訪問,就像辛格總理其他訪問一樣。”乘坐商業飛機的包括泰國總理阿披實、奧地利總理維爾納-菲曼以及芬蘭總統塔雅-哈洛寧。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如既往地乘坐他的“空軍一號”,法國總統薩科齊則乘坐他的“空中客車”,巴西總統盧拉的總統專機綽號“飛行者盧拉”。
數百名歐洲人則選擇了乘坐火車,比如荷蘭和瑞典的環境大臣。挪威首相斯托爾騰貝格經常為挪威人提綠色建議,但此次卻遭到國內批評。斯托爾騰貝格乘坐他的私人飛機從奧斯陸到達哥本哈根,每天要在兩國首都之間飛行一個小時時間。挪威反對黨領導人批評稱:“如果斯托爾騰貝格告訴每個人乘坐公共汽車或者火車以阻止能源浪費,那么他為什么不自己做出榜樣呢?”
一些環保人士稱,這些世界領導人至少可以尋找更加環保的旅行方式,特別是他們并沒有認真達成協議。 “地球之友”發言人阿薩德-萊曼說:“這些世界領導人帶領大批隨員乘坐專機到達機場,再乘坐豪華轎車前往哥本哈根,難道他們沒想過,他們到這里來就是要盡可能減少碳排放的嗎?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來這里實際上就是為了簽署一個減排協議的,那將這就這個地球和所有人類。他們只是帶著空口承諾來這里,那還不如他們不來。”
2007年在印尼巴厘島召開的氣候峰會上,與會代表制造了4.7萬噸碳,相當于法國最大城市馬賽一天的排放量。代表們在海濱別墅中聊天時還開著空調,飽受指責。而此次,豪華轎車只能在零攝氏度的溫度中等待接送各國代表。丹麥政府的組織者說,他們做每件事都盡量減少碳足跡。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派公共汽車、鼓勵旅館提供環境證明、在會場安裝高效節能燈等措施,他們減少了20%的溫室氣體排放。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哥本哈根峰會將遺留眾多全球變暖難題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到了最后兩天,許多觀察家稱,氣候變化問題最后可能依然無法解決。今天,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長接替了此前的談判代表,哥本哈根峰會進入“高潮”時刻。在過去10天中大量未解決的問題,擺到了各國部長的面前。但是數位國家首腦的提前到來,令這一問題更加復雜。
會議進程加快促使氣候變化大會主席康妮-赫澤高辭去職務,只負責主持部長級會議,而將更多權限交給了丹麥首相拉斯穆森。隨著各國首腦直接加入會談,一些觀察家說,他們更加擔心此次峰會可能只會產生一個象征意義的聲明。一位多次參加全球變暖談判的外交官說,各國首腦參加會談,可能讓情況更加復雜,最后決定可能要推遲到下次國際氣候峰會才能做出。
其他人對此也并不樂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波爾說,他依然相信可能達成一個協議,但此后的24小時絕對是非常關鍵的。1997年在京都談判期間,最后三天的會談就像無聲電影一樣。直到最后時刻,各國領導人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盡管美國從未參加這個協議。很多分析家認為,哥本哈根會談最后也可能產生一個類似的結果。
國際自然保護協會氣候政策項目主管鄧肯說,盡管目前的減排幅度還不夠,也沒能達成我們需要的結果。但它有助于建立一個全球基礎,而不僅僅是少數工業化國家,有助于建立一個更加系統、更加高效的合作模式。
皮尤全球氣候變化中心的副總裁艾略特·迪林格推測了此次峰會可能取得的結果。他認為,此次峰會可能達成一個協議,但它不是法律文件,而是一項政治聲明。協議中包括美國和發展中國家的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從富國能夠得到足夠的財政支持,包括今后3年內富國向窮國提供100億美元援助。此外,協議內可能還包括限制氣溫升高的長期目標,可能是2攝氏度,也可能是1.5攝氏度。 鐘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