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僅剩最后兩天,各國首腦也已陸續抵達會場,然而在需要他們最終簽署并向全世界宣布的談判草案上,因為各方僵持不下而留出的空白卻越來越多。有分析人士認為,與會各方握手言歡的機會已經不大,除非最后兩天能出現奇跡般的關鍵讓步,否則會議很難取得具有實質意義的成果。
這并非危言聳聽。當地時間本周二,也就是氣候大會部長級高層會議拉開序幕的日子,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主席康妮·赫澤高和氣候變化融資討論組主席埃德·米利班德的表態,以及從氣候變化融資討論組上泄露出來的圍繞融資問題的最新草案都為這種悲觀情緒作了注腳。種種跡象表明,發達國家承諾的援助資金規模與發展中國家減排及適應需要之間的鴻溝已經成為大會前行的最大羈絆。
在高層會議開幕式上,郝澤高強調目前的談判正徘徊在成功和失敗之間,成功仍能實現,但身為大會主席,她也必須發出警告,那就是談判仍有可能失敗。她說,在接下來的談判中,“妥協”應成為關鍵詞,各方必須作出妥協,拿出承諾,以取得成功。
幾個小時后,潘基文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承認,本次大會達成的氣候變化協議,可能不包括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資助的承諾,稱沒有發達國家向較貧窮國家提供長期資助以對抗全球變暖的堅定承諾,各國照樣可以在哥本哈根簽署協議。“我們可以到明年再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潘基文表示,暗示聯合國可能已經放棄在此議題上達成共識的希望。而發展中國家一直堅決主張,在哥本哈根達成的任何協議中,都必須包括到2020年前他們每年將獲得至少10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當天晚間,米利班德承認在富裕國家應該提供多少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和適應的問題上仍存廣泛分歧,各國部長們仍在努力達成一個可供各國領導人本周五簽署的協議。他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在本周結束以前縮小分歧。”“縮小”而非“彌合”,米利班德的措詞讓人們看到了兩大陣營在長期融資這一問題上的分歧鴻溝有多深。據他介紹,目前歐盟建議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220億至500億歐元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減排與適應努力,而發展中國家的要求是富裕國家每年提供占其GDP0.5%的資金,即每年2500億美元(合1720億歐元),最低不少于1000億美元。米利班德表示,他和融資小組的另外一位主席、加納環境部長謝里·阿耶提將徹夜工作,以期幫助各方突破這個“本次哥本哈根大會談判桌上最難解的死結之一”。
不過,媒體得到的一份從融資小組泄露出來的草案文本卻顯示,米利班德和他的談判伙伴們實際上已經有意舉起白旗,也就是把所有艱難的決定都拖延到明年,或者在本次會議結束前的最后時刻交由各國首腦拍板。
草案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發達國家最終將同意出資多少支持發展中國家減排和適應努力,預計在本次會議上填補這一空白的希望已經十分渺茫。米利班德的說法是要等各國首腦來決定,而且會是在周五結束談判前的最后一刻。至于圍繞援助資金如何運作、治理結構、管理方式及問責、是否由現有機構如世行來管理的一系列問題都將留待明年6月份的波恩會議或者一年后的墨西哥會議上討論。的確,在各國為資金來自何處這個第一位的問題尚爭得不可開交之時,討論資金去向、分配原則以及用途評估這樣的問題未免有些“癡人說夢”的無奈。
會議行進至此,發達國家在提供資金援助方面的表現令人失望,更是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極大困擾。人們看不明白,發達國家在支持發展中國家減排和適應努力方面是否有足夠的誠意,或是僅僅拿出一些空頭支票,意圖將這些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需要為減排付出巨大代價的發展中國家納入既不平等又不公平的減排框架。
談判期間,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的長期融資問題上或三緘其口,或含糊其詞,只是在未來3年的所謂“快速啟動”融資上一點一點“擠牙膏”。即便如此,距離發展中國家提出的未來3年每年100億美元的要求底線仍有差距。迄今為止,歐盟承諾在2012年前每年提供24億歐元,其中英、法、德三國承擔總額的六成;日本承諾未來3年總計提供100億美元;而游離于《京都議定書》之外且此次承諾減排目標僅相當于在1990年基礎之上削減4%排放的美國卻始終沒能公布援助資金的最后方案,只是在非公開場合提到2010財年美國政府有14億美元的預算用于氣候變化援助資金。
在如何認識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援助的問題上,中方始終立場明確。正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所言,發達國家提供資金不是捐贈,不是在做善事,而是法律規定的義務。“這不是中國在要,而是整個發展中國家在要。不管金額多少,小島國應當有優先權”。因此,本次大會能否在最后所余不多的時間里取得突破性進展,關鍵將取決于發達國家在減排目標及資金援助方面能否拿出真正的政治誠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