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大數據蓬勃興起。而“人多、面廣、事雜”的傳統環衛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目前,國內環衛行業信息化建設主要經歷了環衛監控、數字環衛、智能環衛和智慧環衛幾個階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運用,“互聯網+環衛”的智慧環衛管理模式,不斷取得良好效果。
10月28日,由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智慧環衛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一屆中國智慧環衛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現場發布2016智慧環衛產業發展報告,并由行業專家系統講解環衛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借此機會,中國城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張平文,從大數據角度解讀智慧環衛。張平文預計,到2019年,環衛產業(含環衛設備、環衛服務、
垃圾處理)總規模將迎來超過2200億元的市場空間。
中國城市報:把大數據和環衛結合在一起,這有何優勢?
張平文:信息化能優化流程。比如很多垃圾桶,到底擺在什么位置,多長時間清理一次,擺放多大容量,這可以通過大數據非常精準的測算出來。另外,大數據還能減少庫存,化解過剩產能。
中國城市報:目前,智慧環衛是一個熱門詞,其在中國各大城市的發展現狀如何?哪幾個城市做的較好?
張平文:大數據的發展情況是由需求決定的。照理說,發展最快的應該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但貴州的大數據現在也很火,這和貴陽市委書記的重視分不開——他曾任職北京中關村的負責人,因此深知大數據的重要性,也就把大數據思維帶到了貴州,大貴州就成了大數據的中心。未來,上海在這方面的潛力也很大。
中國城市報:不少人提到大數據,都覺得很艱深,您能舉個例子,大數據如何能提高城市的環衛水平,讓市民受益?
張平文:城市公共廁所,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環衛與政府管理水平。我們經常看見女生廁所門前要排隊,為什么男女生廁所的位置就必須一樣多?這個問題通過大數據很容易就能解決。在一個公園里,哪個區域人流多,男女人數比例是多少,兩類人使用廁所的平均時長各多少等,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反饋后,得到最佳的分配方案。
中國城市報:大數據目前的發展狀況如何?它還能在哪些方面提升城市生活水平?
張平文:大數據是信息化時代的載體。以前也有數據,而近些年大數據發展迅猛的原因是,存儲設備越來越便宜、計算設備越來越快,低成本和新技術給其創造了良好土壤。
大數據有個特點,即大數據用的人越多,就越準確。舉個例子,百度、高德地圖等軟件規劃出來的路線圖,遠比公路上的指示牌準確得多。通過手機搜集到的大數據,可以判定一個人的方位,運行速度等,越多人在使用,這個數據反饋的信息就越精準。
中國城市報:您之前提過,智慧環衛拖了智慧城市的后腿,這如何理解?
張平文:智慧環衛是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往往拖了智慧城市的后腿。環衛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目前不管是在形象上、薪酬待遇、人才儲備上等,都并不太理想。人們談起大數據,都是一些高大上的行業,高端人才普遍年薪在60萬元以上。把大數據和環衛結合在一起,現在企業愿意支付的數據分析人才年薪一般只有20萬元,這就很難吸引到優秀人才。說到底,還是意識不夠。
中國城市報:在發展智慧環衛這方面,現階段還有哪些障礙?
張平文:目前環衛行業的企業規模都較小,另外大量的數據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如何實現融合、實現行業和企業間的跨界,這是需要思考的。拿我自己最近研發的一個霧霾系統大數據平臺為例,最難的地方在于不知道污染源在哪,這就意味著政府的“信息開放”很重要。
中國城市報:在中國,大數據未來的前景如何?
張平文:中國的大數據前景非常好,缺的是人才,但是我們有市場。大數據能極大方便人們的生活,過去我們總在模仿,將來要更注重創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