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保護部11月25日在京召開落實《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座談會,《方案》將通過規范有序發放排污許可證的方式,樹立以排污許可證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環境管理制度,使
節能減排效果“看得見”。
據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的改革重點是要將排污許可制建設成為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核心制度,銜接環評制度,融合總量控制等制度。
排污是否達標環境說了算
許可證作為排污許可的載體,是政府與排放企業簽訂的合同,是污染排放企事業單位的身份證。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排污許可制應該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環境政策。在以往環境治理工作方面,治理的措施和治理效果并沒有有效結合,以霧霾為例,人們經常可以聽到企事業單位為治霾所做出的諸如減產、停產、加裝超低排放設施等舉措,但隨之而來的還是霧霾頻頻閃現。
但是未來五年,排污許可證將會使環境得到重大改變。宋國君表示,改革后的排污許可制,將把環境質量的達標作為唯一的目標,破解了過去排放達標而環境質量不達標的尷尬局面;再有圍繞排污許可證對企業“一對一”管理,企業的環境管理績效應當明顯提高;其次第三方服務市場會借力得到規范有序發展。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工業生產的污染物排放配額將根據實際環境質量改善目標進行分配,評估該單位的執行效果時,將參考排放配額與改善目標的協調程度。這樣一來,企事業單位將用“事實說話”,證明自身在排放控制方面的成效。
為了突出改革的針對性,環保部將對不同行業,以及同一行業內的不同類型的企事業單位,按照污染物產生量、排放量以及環境危害程度等因素進行分類管理。宋國君表示,實施“一對一”的制度,能夠大量減少企業無效成本的支出,排污許可證有3或5年的有效期,這避免了企業針對各路良莠不齊的標準,增加頻繁更換減排設備的成本。
對于環境服務業的企業而言,宋國君表示,企業將借助改革后的排污許可制度,得到規范、有效地快速發展。的確,政府、企事業單位都需要專業的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幫助,對排污方而言,他們為了達到標準,必定要假裝減排設備、檢測設備,而提供環境服務的企業,可以借助這一“浪潮”,在污染治理、管理方案研發等領域不斷提高水平,并擴大市場。有評論認為,這樣一股“浪潮”必定會淘汰一部分落后產能,加速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企業亟待主動明確主體責任
從排污許可制改革的角度來看,中國已經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中國的問題主要在于制度定位不清晰、制度不銜接、監管不到位,制度缺陷與技術難點十分突出。截至目前,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在地方試點排污許可制度,已經有20多個省(區、市)向20余萬家企業頒發了排污許可證,但從現在的環境污染的情況來看,制度并未有效管控排污單位的行為。
包括美國、歐盟國家的排污許可制,在排污方面都卓有成效,但是從各個國家的出發點和實施手段來看,有些經驗值得借鑒,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宋國君認為,世界各國的經驗不盡相同,但“凸顯企業的主體責任”被大家一致認可,因此必須做到“許可證先行”,有了它,企業就能夠有據可行,并從“被查違法”轉變為“自證守法”。另一方面,企業提供的排污數據,也能為監管部門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排放標準,提供必要的數據和信息支撐。他指出,美國的很多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從判定企業是否合法排放的角度來看,中國采用的是無論排污方是否知曉違法,都采用監管者進入企事業單位實地調查來判定。而美國采用的是企業在明確自身的法律義務的基礎上,向監管方如實報告相關情況的方式。可見美國更強調企業的主體責任,降低監管成本。
為了使企業如實全面的報告,美國建立了一套針對企業排放信息的報告、檢查和追責體系,供企業在對自身環評的過程中參考,從而保證了企業實際排放和環境管理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為企業守法證明提供了有力支撐,并為環保監管機構建立了一套可用于決策的排放源數據。美國企業守法證明義務的一系列規定是在法律中的,許可證將這些規定整合了起來。
從本質上來看,排污許可制實際上是給排污方劃設了一條上限,而大家的上限加起來,就是一個地方環境的排污容量,企業的目光也從過去的“看看有沒有人管”,轉變為“看看自己達不達標”。污染的源頭是企事業單位,改革的“刀尖”更是直指企事業單位,這樣從源頭上遏制污染排放的功力,必定影響環境治理的效果。
“一對一”的管控,更需要對行業發展、經濟民生、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綜合分析,同時還要對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雙標準進行統一,為了保證排污企事業單位在實施過程中的壓力適當,還更要持之以恒地加以研究,對造假者更要予以嚴懲。據了解,今年年底,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將在火電、造紙兩個行業推行,2017年將擴展至15個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的主要行業。到2020年,所有排污企業都將被納入這一方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