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市生活垃圾70%送往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處置,日處理垃圾1.5萬噸的老港曾經垃圾遍地、臭味熏天、蚊蠅成片,現如今,生態修復進入第八個年頭的老港已重獲新生,塔吊林立、集卡穿梭、美如公園,成為東海邊一道綠色風景。
上海老港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辦公室副主任陳麗紅帶著記者坐車將老港固廢綜合處置基地跑了一遍,這里以前叫老港垃圾填埋場,是全國最大的垃圾處置設施,1989年投入運營。最早建成的1—3期垃圾填埋場發出的惡臭讓周邊居民頗有怨言,土地受污染、環境承載力飽和等問題長期存在。
上海下決心對垃圾填埋場這類城市“困難立地”進行生態修復。“困難立地”指環境惡劣、污染嚴重、土壤質量差等不適合植物生長的地面,需要經過土壤改良、特選植物種類等才能覆綠,以恢復或改善自然生態。2009年4月,總投資近5億元的老港1—3期垃圾填埋場封場修復工程啟動,項目列入上海第四輪(2009—2011)三年環保行動計劃。
陳麗紅說,在已終止填埋的庫區上進行封場修復,可以實現近5000畝土地的再利用,面積相當于上海市區最大的世紀公園的兩倍。今年年底完成實體修復和景觀設計后,這里將成為上海首個以“環保再生”為主題的郊野公園。
封場修復工程主要包括雨污分流和生態修復兩個方面,項目有終場覆蓋、滲濾液處理、雨污分流、惡臭治理及綠化景觀、林帶與草坪種植等。其中封場項目的一二期工程通過在庫區內建設防滲系統、排水系統和鋪膜覆土,有效解決了雨污分流的難題,基本實現了填埋單元的污染隔離。
一期工程進行時,上海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等相關單位還進行了數個配套研究項目,其中之一是總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的項目試驗示范區,分為三個試驗區,以實現10年后的“類公園式”景觀為目標,并結合老港填埋場氣候、土壤和污染狀況等進行植被與景觀規劃,開展植物選擇與配置、生境改良、植物種植與養護管理等綜合技術研究示范。
研究成果為老港綜合填埋場一期工程植被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為修訂和完善垃圾填埋場封場技術規范提供了依據。例如,其中一個示范區前后種了30多種植物,篩選出20多種喬木和灌木品種。經過十來年科研實驗,老港基地現在種植的苗木成活率能達到95.2%。
記者在現場看到,已完成封場的1—3期區域都已加厚覆土,經過改良土壤、地形微整后,按都市公園標準完成了重新造林,綜合開發成為含高地、花卉、草地、樹木、假山、自然濕地等景觀的綠化景觀:陸續種下的女貞、黃連木、水杉等耐鹽堿、耐水濕、抗風能力強的喬木苗已綠成一片,林下撒播著三葉草、紫花苜蓿、紫云英等地被植物,到處開著星星點點的小花,路邊是開得正艷的黃色油菜花。
現在,走進這片封場區域,就像走在一個春意正濃的都市公園一樣,大樹濃蔭如蓋,栽下不久的樹苗排列整齊,林間小道蜿蜒向前,草地上隨意放置著形態各異的石頭,自然濕地里成片的蘆葦十分茂盛。陳麗紅說,在數千畝備用地上,大片的河塘、沼澤形成了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成了禽類和鳥類的棲息地,野鴨、野雞、灰鶴、白鶴、小白鷺、鸛類、魚鷹等都在這里嬉戲、覓食、筑巢。
陳麗紅告訴記者:“雖然這么大面積的綠地沒有辦法像都市公園那樣精細管理,很多呈‘原生態’,但我們依然要求做到‘聞香、見綠、造景’,經過生態修復和景觀設計,很多來這里參觀的市民都說,沒想到以前的垃圾填埋場現在像郊野公園一樣美。”
根據上海市政府2009年11月批復的《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規劃》要求,基地將打造成上海市面積最大、處置能力最大的“百年保障”
垃圾處理基地,同時也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花園式生態型固廢綜合處理基地和環保宣傳學習基地,現在每年有約1萬名中小學生、市民、游客等來這里學習、參觀。
2015年,上海市政府向老港基地下達了新建林地7600畝的建設任務,除1—3期填埋場2500畝外,4期填埋場南側預留用地875畝和市政預留用地4225畝全部在當年完成了林地種植。目前,老港基地的總綠化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綠化率超過70%,每年碳減排量為30萬噸。
去年年底,上海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生態修復項目獲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6年中國人居環境獎范例獎。老港基地負責人表示,將持續修復生態環境,利用基地內先后建成的10平方公里林地和1800畝原生態濕地,結合在建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館,為市民游客提供休閑娛樂的生態“后花園”,并為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和城市“困難立地”植綠造林提供經驗和實驗數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