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是“廢棄物”,卻并非一無所用。
在主城區,不少生活垃圾會運至同興、豐盛兩座
垃圾處理廠焚燒發電。據統計,我市每天大概有4500噸生活垃圾,通過焚燒變成了電。
這些垃圾焚燒發電廠都出自大渡口區的一家本土企業:三峰環境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三峰環境)。大渡口區方面給予它如此評價:“它是大渡口區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
國內
垃圾發電的開拓者
三峰環境成立于1998年。成立之初,他們瞄準了一個國內幾乎空白的領域:垃圾焚燒發電。正因為是行業空白,三峰環境一開始便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資金支持。
這些資金成為三峰環境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2000年,三峰環境引進了德國馬丁公司的SITY2000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也是這次合作,為三峰環境后來逐步“消化”馬丁公司焚燒爐、
鍋爐、煙氣
凈化和自動控制等技術,成為國內行業龍頭埋下伏筆。
擁有技術后的三峰環境,謀劃了第一個項目:重慶同興垃圾發電廠。該項目不僅是垃圾焚燒發電領域首個技術國產化的示范項目,更是重慶、乃至西南地區首個BOT項目。“因為是第一次嘗試,所以連招標合同都沒有范本。”三峰環境相關負責人表示,當時市級部門找來了香港關于BOT項目的合同范本,加工修改后才有了該項目招標合同。
2002年,同興垃圾發電廠項目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該項目正式建成投產,重慶垃圾焚燒發電的歷史,由此揭開。
此時的三峰環境,不僅是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領域的開拓者,更是最具權威的企業。2009年,應國家相關部委要求,由三峰環境主編的《生活垃圾焚燒爐及余熱鍋爐》國家標準正式頒布實施。
雖業界聞名,但就企業規模而言,三峰環境不算起眼。2009年時,三峰環境的銷售收入剛剛突破1億元。
無心插柳成就環保產業園
隨著城市發展,“退二進三”成為必然,大渡口區也開始謀劃新的產業發展路線,生態發展這一理念也被提出。
為了契合這一發展理念,大渡口區建橋工業園向三峰環境拋出了橄欖枝。大渡口區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垃圾焚燒發電在當時還算新興領域,但很符合大渡口區未來的產業發展規劃。三峰環境在當時雖然不算大,卻能看到潛力,又加上是本土企業,所以很希望它能入駐園區內。
對三峰環境來說,也迫切需要一個新的辦公環境。雙方一拍即合,三峰環境決定入駐建橋工業園區,并于2009年正式搬入。不過,雙方當時都沒意識到,這是建橋工業園成為“環保產業園”的開始。
入駐后的三峰環境,進入了飛速發展期,其中不乏一些標志性事件。2011年,被國家環保部批準建設國家環境保護垃圾焚燒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2013年,焚燒爐等設備已出口到美國、印度、埃塞俄比亞等國家;2014年,簽署泰國普吉項目運營維護合同,在行業內首次實現中國運營管理服務輸出……
最直觀還是企業規模。2014年時,三峰環境的銷售收入達15億元左右,位列國內垃圾焚燒行業的第一位,貢獻的稅收,一躍至大渡口區的前三位。
這種成績引起了大渡口區的注意,也讓大渡口區開始謀劃環保產業的藍圖。
2014年,借助三峰環境,建橋工業園獲批“重慶環保科技產業園”。“一開始沒有考慮申請‘環保產業園’,也沒想到三峰環境會發展得如此快。”大渡口區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
隨后,大渡口區確定自身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加快培育
節能環保、信息服務、文化休閑旅游和生物醫藥等“3+1”新興支柱產業。
環保產業集聚發展
大渡口區產業發展方向的確定,為三峰環境提供了更良好的外部環境。如今,該企業擁有27個子公司,主編6項、參編11項國家和行業核心標準。集團旗下25個BOT項目日處理生活垃圾達3.7萬噸,位居國內行業前列。
明年初,三峰環境的又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重慶第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江津百果園)將正式建成投產,日處理垃圾規模將達到4500噸,這也是全球日處理垃圾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根據三峰環境相關負責人估計,該項目投產后,主城區所有的生活垃圾,都能實現焚燒發電。
以三峰環境為龍頭,大渡口的環保產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全區圍繞節能環保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服務業兩大方向,從
水處理、固廢資源利用、環境檢測、環境修復、大氣污染治理、環保綜合服務、節能等7大領域發力,去年,全區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產值40億元,營業收入5億元。
目前,建橋工業園區已聚集了三峰環境、德潤環境、重慶環保股權投資基金等50余家企業,基本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大渡口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到2021年,該區環保產業將實現營業收入180億元,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環保產業基地之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