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是
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五”期間,國家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穩步擴大,技術裝備水平不斷進步,廢棄物利用量逐年增加,政策機制不斷完善,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產業集中度顯著提升,為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探索出了可行路徑,對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穩定擴大就業、促進綠色轉型,建設生態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間,中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以每年約12%的速度增長,2015年末產值超過1.5萬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96%,解決就業近3000萬人,專業從事資源循環利用的企業約3萬家。其中,大宗工業固體廢物2015年產生量36.8億噸,綜合利用率48%,綜合利用產值達8500億元,比2010年產生量增長近7億噸,綜合利用率提高近8%,綜合利用產值增長約3000億元;主要再生資源2015年回收利用量約2.4億噸,回收利用率70%,回收利用產值達6500億元,比2010年回收利用量增長6億噸,回收利用率提高6%,回收利用產值增長2000億元。
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十二五”期間,國家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2010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作為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發展循環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新的戰略高度,把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之一,要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要求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十二五”規劃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任務。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堅持把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
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法規體系初步建立
“十一五”末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明確了發展循環經濟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確立了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并做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在此背景下,2011年,國務院實施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這是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第一部行政法規,此后,有關部門還先后出臺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修訂了《粉煤灰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煤矸石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等,山東省、浙江省等一些省市區相繼頒布實施了循環經濟促進條例或資源綜合利用條例,初步形成了由國家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構成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
三、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劃引領作用逐漸增強
國務院于2012年印發了《“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十二五”期間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領域和保障措施;于2013年印發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和近期行動計劃》,這是中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第一個國家級的專項規劃,明確了“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在國家規劃引領下,有關部門也相繼發布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等專項規劃,各地區也制定了本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國務院還先后批復了甘肅省和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14年和2015年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印發了循環經濟年度推進計劃,2015年工信部印發了《京津冀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
四、資源循環利用規模逐步擴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
“十二五”期間,全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量及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隨著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也穩步提升。
另外,循環利用的發展也催生出新的產業:(1)再制造產業,主要包括零部件再制造和機電產品再制造,企業總數已達500家以上,平均實現年產值500億—800億元;(2)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其中,秸稈綜合利用率已達75%以上,林業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的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率達42%以上;(3)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垃圾無害化處置率已達92%以上。這些新興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資源循環利用示范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國家發改委支持建設了49個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118個循環化改造園區,37個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100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
水處理試點城市,推動了45個再制造試點示范基地和101個循環經濟的示范城市建設;工信部推動了12家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試點的建設、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技術示范等,示范項目全部建設實施后,每年可資源化利用各類廢棄物約5億噸。
通過示范試點的建設,循環理念得到廣泛傳播,政策機制不斷完善,商業模式持續創新,各行業、各領域的循環利用不斷向縱深發展,企業間、產業間的共生耦合更加充分,園區循環式鏈接更加完善,產業的循環式組合更加合理,實現了資源消耗最小化,環境風險最低化,經濟效益最大化。
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不斷提升,產業化應用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間,有關部門相繼印發了《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2012)、《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技術推廣及裝備產業化)實施方案》(2014),資源循環利用領域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相關企業投入該領域的研究經費逐年增加,資源循環利用科技創新體系逐漸形成,培育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截至2015年底,僅鋼鐵固廢資源循環利用領域申請的中國專利總數近1萬件。
此外,在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發展方面,以“復雜難處理鎳鈷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納米復合電刷鍍再制造技術”“廢棄鈷鎳材料循環再造技術”“有機廢物生物強化腐殖化技術”為代表的眾多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級工業大獎、中國專利獎;以“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20萬噸/年示范項目”“3000噸廢舊服裝再生切片生產線”“典型尾礦資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為代表的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并迅速實現產業化。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創新體系將逐漸形成。
七、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社會環境效益顯著
2015年,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國循環經濟發展指數,如表1所示。中國2013年循環經濟發展指數為137.6,比2005年提高了37.6個點,年均提高4個點,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成效明顯。“十二五”期間,中國資源產出率提高了16.4%,單位GDP能耗下降了18.2%,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0%,累計實現節能8.6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3億噸)。據測算,中國每回收利用一噸廢舊物資,平均節約自然資源4.2噸,節能1.4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3.18噸,減少6到10噸的
垃圾處理量。
八、資源循環利用政策機制不斷完善
“十二五”期間,資源循環利用相關政策機制不斷改進和完善。在價格和收費政策方面,實行了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階梯式水價、生物質發電上網優惠電價,垃圾處理收費等。在財政政策方面,設立了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136億元支持循環經濟重點項目;中央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共安排300億元支持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項目;建立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對列入目錄的產品回收處理給予補貼。在稅收政策方面,對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實行減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優惠,對一次性木筷增收消費稅等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資源循環利用列入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的支持范圍。在產業政策方面,國家從產業布局、準入門檻、技術標準以及投資、價格、財稅、金融、進出口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有力地促進了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市場化機制將加快形成。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
趙凱?郭占強?魏浩杰?王永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