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煤都”,幾大產煤城市躍然腦海。的確,新中國成立以來,“煤都”這頂桂冠已數易其主,“撫順”當數我國最早的“煤都”。撫綏邊疆,順導夷民,這座寓意安定疆域的歷史古城,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隨著撫順煤炭資源逐漸枯竭,“煤都”美名也已名存實亡。煤城漸漸“老”去,關系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煤炭資源型城市“養老”問題該如何解決?近期,中國工程院“撫順露天煤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戰略研究”課題的啟動,或許可以幫助這座“煤竭而衰”的城市走出困境。
“昔日煤都”現亞洲第一大礦坑
由于可采煤炭資源已近枯竭,撫順西露天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已經逐步顯現。“我們去考察時,這座城市北部非常美麗,但往南就是400余米深的大坑。礦山地質災害影響區面積有57.8平方公里,占整個城市建成區的42.5%,總體積達15億立方米,是‘亞洲第一大礦坑’。”課題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道。
“這個大坑不僅僅是邊坡滑移、地面變形這么簡單。”袁亮告訴記者,礦坑中的煤矸石、油頁巖等煤產品廢渣會產生大量粉塵,還會在空氣中自燃,釋放含硫氣體,環境污染問題很嚴重。同時,多年統計數據顯示,西露天礦礦坑地下涌水量平均每年高達2456萬立方米,日排水量近7萬立方米。在礦區生產階段,大部分排水能夠得到利用,一旦停采,礦坑將面臨嚴重的積水排除問題。
如此,撫順廢棄露天礦坑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已經迫在眉睫。
事實上,撫順僅是眾多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中的一個,這類城市的發展問題日益突出。“從建設、生產到閉井,礦井本就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和基本規律。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煤炭開采工業已走過68年,部分礦井生命周期已經或即將結束,為保證煤礦安全,必須淘汰落后產能。資源枯竭及落后產能礦井和露天礦坑被大量關閉,大量土地、地下空間資源和設備的閑置與浪費成為新問題。”袁亮指出。
問題早有“苗頭”,為何在這個時候采取實質性行動?
面對記者的疑問,袁亮進一步解釋,過去粗放式的開采并不注意保護環境,很多礦井并未實現資源綜合利用。“一方面,早年間,大量礦井還有較長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巔峰時期,我國礦井多達8萬多處,其中小煤礦占到80%-90%,這些小煤礦本身可利用資源有限,也容易關閉。但隨著去產能政策的推進,許多規模化礦井由于所剩資源開發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并不顯著,這些礦井的關停就與小煤礦截然不同了——雖然這些礦井不具備規模開發價值,但可用資源仍然相當大。”
去產能后這些礦井怎么辦?因煤而生的城市如何發展?這些資源型城市有越來越多的社會、環境等“開采后遺癥”需要面對。袁亮強調:“國家一直非常重視這些問題,很久前就開始進行政策性引導。但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視,開始集中大力氣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我國煤礦安全及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項目》已啟動,撫順就是我們精準施策的第一站。”
廢棄礦井蘊藏巨大潛力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根據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項目“我國煤炭資源高效回收及
節能戰略研究”預測,到2020年,我國廢棄礦井數量將達到12000處,2030年將達到15000處。但廢棄礦井仍賦存大量可利用資源,如不開展二次開發將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談到這個話題,袁亮的話匣子完全打開了——
“去產能并不是一去了之、一關了之。但這種情況卻非常普遍,這是不對的。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實現資源環境和諧發展,這些礦井雖不足以擔負科學產能,但并不代表沒有可利用資源。”
首先,廢棄礦井有巨大的空間資源。為保證安全生產,開采煤炭所需的井筒、巷道等建筑設施質量非常好,如果直接用于地下儲物,是最簡單、最直接、最省錢的辦法。在美國、比利時都有用廢棄煤礦建設地下儲氣庫的例子,歐洲也有將廢棄礦井用作石油和石油產品儲存庫的例子。
其次,水資源豐富。廢棄礦井中其實有近1/3的礦井為水資源豐富礦井。開采煤炭伴隨礦井水的排出,如果將這些礦井水進行抽水蓄能用來發電,有望在廢棄礦井建成分布式循環系統。水力發電需高落差,本身造價高,而廢棄礦井深度是現成的,理想情況下只需要建設幾個電源點和變電站。另外,我國淡水資源短缺,有機構對礦井水進行幾十年的研究發現,很多礦區的礦井水無有害物質,無放射性,甚至經過處理可以達到飲用水級別。
值得一提的是,廢棄礦井中剩余煤炭及非常規天然氣資源豐富。我國廢棄礦井中賦存煤炭資源量高達420億噸;非常規天然氣近5000億立方米,可以作為天然氣的重大補充。如果規模足夠大,還可以用在化工領域,進行規模化生產。
同時,有大面積的廢棄礦井土地,需要再綠化和修復,我們可以打造新興產業。徐州龐莊煤礦九里湖生態濕地公園、河北唐山開灤煤炭國家礦山公園……都是利用廢棄礦井進行生態開發,但這只是幾個試點,缺少全國統籌規劃,要建設和諧綠色城市,不能把這些資源城市剝離出去。
還有就是工業旅游資源。德國魯爾礦區就利用廢棄礦井建成了高端的旅游項目,我國的工業化起步遲一些,新興產業對這方面無概念。我們應該聚焦去產能礦井,積極開發工業旅游資源。
老礦“重生”的寄托
煤炭類的資源型城市已經在轉型路上摸索多年,但到目前還沒有自己的“名片”。
據袁亮介紹,此次課題將對撫順露天煤礦的問題深入研究探討,為廢棄露天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出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建議,探索撫順市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新型產業發展乃至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之路,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和支撐,有望成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可供參考的模板。
袁亮說:“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通過工程科技手段,論證技術經濟可行性,與國家重大產業政策相匹配,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布局,將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解決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的問題,向國家提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科學建議,為撫順轉型發展開出良方。”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課題組將系統調研國內外廢棄露天礦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及撫順露天煤礦基本情況,研究撫順露天煤礦資源開發利用工程科技難題。具體而言,將就撫順西露天礦建設國家戰略能源儲備設施、分布式抽水蓄能電站、生態恢復等具體的規劃可能性和可行性展開全方位的研究論證。
根據課題預期,將在明年年底構建撫順露天煤礦資源開發利用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指導體系、形成指導意見;制訂撫順露天煤礦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政策規劃,為露天煤礦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決策參考和支撐;并提出撫順露天煤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戰略報告。
此外,袁亮還強調,尚在“壯年”的礦井也要提前考慮“養老”問題,進行資源綜合利用,在資源尚未枯竭時就未雨綢繆,減少未來的修復成本,并通過產業多元化等手段減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而非資源枯竭后再轉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