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京郊農村,污水處理、太陽能利用、生物質供氣、節能民居建設等“綠色”方式和“低碳”行動紛紛進入農民的新生活。北京市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把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效推廣到農村生產和生活中,既解決了農民的現實問題,又給農村生活生產方式帶來了巨大變革,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隆冬時節,記者夜訪延慶縣大榆樹鎮東桑園村。200多盞太陽能路燈依次綻放,點亮了鄉村的夜晚。走進村民楊桂華家,屋內暖意融融,燃氣灶上爐火正旺。老楊一一介紹說,屋里的炕是新型高效節能吊炕,是懸空的,散熱好,家里溫度提高了五六度;燃氣來自村里的大型秸稈氣化站,每立方米只需要0.25元,一冬天可勁兒燒也就花100元左右,比以前能省八九成。
以推動農村新能源建設、循環經濟發展為宗旨,北京自2006年以來實施“讓農村亮起來、農民暖起來、農業資源循環起來”的“三起來”工程。工程的核心理念是“資源循環”。據估算,目前,全市“三起來”工程年節約59萬噸標煤,減排158萬噸二氧化碳,與約36萬輛汽車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8個頤和園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大體相當。4年來,全市共安裝16萬盞太陽能路燈、505萬只節能燈,建設38.3萬鋪節能衛生吊炕,實施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和大中型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250余處,實現659個村雨水收集利用,直接惠及全市3800多個建制村,受益農戶超100萬。
“部門聯動、規劃先行、兩級統籌、調動主體、建管同步”,由于機制靈活,“三起來”工程受到農民歡迎。改造吊炕,政府給予每鋪500元補貼,農戶自己只需掏幾十元。隨著太陽能燈的推廣,既解決農村夜間照明問題,又不增加農民使用負擔。大中型沼氣、生物質集中供氣工程等建設費用則全部由公共財政承擔。4年來,僅市級財政就直接投入23億多元。
“三起來”工程讓越來越多農民受益。4年來,工程為受益農戶節約用能支出3.3億元,吸引100多萬農民參與工程建設,設施運轉還安排了1000多名農民就業。僅2009年就有77萬余人次農民參與工程建設,直接實現增收8281萬元。環境和衛生改善了,京郊更受青睞。2009年前三季度,京郊民俗接待實現收入4.4億元,同比增長39.5%。 記者 閻曉明、王建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