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給我們的今天和明天帶來難以想象的變化。德國的科研工作者現在已經從單一的家電產品研制轉向不同產品的攜手,開發至今只出現在科幻影片中的智能樓宇和花園。
無論是自動工作的除草機器人,還是可以自己識別主人的家門,或者是可以詢問汽車里來客情況的家庭計算機:這些看似來自科幻影片的情節,已經不再是虛無飄渺的未來幻想。只是,它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還欠佳,往往還缺少那最后收尾的一筆。
盡快讓這些不同行業的技術,一體化,市場成熟化,是位于德國杜伊斯堡的福勞恩霍夫微電子電路及系統研究所為自己制定的科研目標。該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試圖通過名為“inHaus”的樓宇項目,也就是德文“智能樓宇革新中心”之意的簡寫,來實現他們的這一目標。最近,該項目進一步擴大,增加了名為“SmartGarden”的露天設備,把智能花園技術也容納進來。
“inHaus”中心,是兩年前建成的。福勞恩霍夫微電子電路及系統研究所在這個試驗場所和各個生產廠家一起合作,實際測試未來的樓宇技術,并協調這些廠家,把他們各自的開發工作聯絡成網,形成一體化。為了將來也能夠綜合考慮到深具未來前景的花園技術和樓宇安全技術,最近他們擴大了項目范圍,建造了花園設施“SmartGarden”。
“inHaus”項目的核心部分,是所謂的“信息柱”。這是一個樓宇信息系統,將來可能可以取代辦公樓或者行政大樓的門房:每一位來客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屏幕查詢所有工作人員的情況,比如說他們是否正在上班,他們負責的工作范圍是什么等等。來客也可以直接和他們通電話,打印出如何找到他們辦公室的路線圖,或者是給他們留言。一臺隱藏著的照相機,可以區分正在走近“inHaus”的來人,是熟人呢,還是陌生人。
科學家們在項目開始時的一些想法現在已經被淘汰了,比如說智能冰柜。它可以自己檢查冰柜中的食品內容。如果缺了什么,它可以自動通過互聯網,向食品店訂購,補充備貨。
“inHaus”的技術負責人格里訥維楚斯介紹道,從技術角度而言,這種智能冰柜是可以實現的,但是消費者對這種冰柜的需求卻不大。而沒有足夠的需求,實現智能冰柜最關鍵的前提條件,就不可能實現有利可圖。這個前提條件就是在食品包裝上貼上相應標簽這一步驟。其它智能產品,比如說美國生產廠家Toro的花園自動澆水設備,還沒有實現和氣象站中心計算機的鏈接。
最令福勞恩霍夫研究所的科技人員頭疼的,正是不同產品之間的相互聯網。“inHaus”項目負責人舍勒抱怨說:“現在還沒有實現統一的系統標準。”就像如今在個人電腦領域已經實現的那類共同平臺,在智能樓宇技術方面卻還沒有。
因此,科研人員首先得花費很多精力,讓所有參與項目的產品互相之間取得協調。最有希望成功的方式是利用互聯網及其數據傳播技術來進行控制。福勞恩霍夫研究所的專家們估計,一旦克服了這一聯網困難,現代樓宇及園林技術的市場潛力,將會和智能汽車的市場潛力不相上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