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引述1997年《蘇南太湖水系農業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對策研究》說,自1994年以來,在北京、山東、陜西等地的20個縣600多個點位的抽樣調查顯示,在北方集約化的高肥用量地區,20%的地下水硝酸鹽含量超過國家飲用水硝酸鹽含量限量標準(每升硝酸鹽含量89毫克),45%地下水硝酸鹽含量超過主要發達國家飲用水相關限量指標。
報告還說,氮肥還引起湖泊,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的富營養化,水藻瘋長,魚類等水生動物因缺氧數量減少甚至全部死亡,引發赤潮。
蔣高明對本報說,通常都把富營養化問題歸罪于氮和磷,其中氮是主要因素。
氮肥氣態損失也造成溫室氣體排放。氮主要在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下,使部分氮肥變成氧化亞氮這樣的溫室氣體,從而對大氣臭氧層產生破壞。
而2000年農業源排放氧化亞氮占我國此氣體排放總量的90%以上。而報告還引述研究說,78%的氧化亞氮排放量來自山地,其中化肥氮的貢獻率達到74%。
報告強調說,氮肥的過量使用將對長期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脅。氮肥過量使用排放的溫室氣體加劇了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又對長期糧食安全造成負面影響;氮肥的過量使用會導致土質下降和土壤環境惡化,進而影響到作物的生長;過量使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藥施用量的增加,而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巨大。
政策建議:減少財政補貼
溫鐵軍在報告中提出三點政策建議。
減少氮肥行業補貼,設定減少總量目標。報告說,氮肥的生產和流通行業仍然得到大量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因此建議減少補貼和優惠,并可在維持現有糧食產量水平的前提下,將氮肥使用量減少30%-50%,爭取到2020年逐步減少30%以上。
蔣高明表示認同說,更應該把在農民身上多加補貼,而不是補貼化肥。
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走合作型生態農業的道路。溫鐵軍說,由于長期化學農業導致土壤和農田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生態農業初期風險大,產量低,轉換期長。因此有必要補貼農民的生態農業實踐。
生態農業也是蔣高明追求的目標。他說,生態農業就是要“養地”,少用化肥,多用有機肥(包括秸稈、人畜糞便等),這樣才能做到低投入、高產出。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土壤專家章家恩14日對本報補充說,應該把土壤和作物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科學施肥。“氮磷鉀的比例要合適、匹配要好。反之,產量也不會提高,肥料又會過剩。”
目前,全國多地正在進行“測土配方施肥”的試點工作。
報告最后建議在城市組織生態農產品消費者合作社,以此減少流通環節過度占有農產品利潤,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的利益。
蔣高明解釋說,消費者合作社的做法來自美國,稱為社區支持農業(CSA)。農民收獲的作物繞過超市等中間環節,直接進入城市人“家門口”。
“雖然因為是有機產品、產量低,這會讓人多掏錢,但是這也適合中國。”蔣高明說,“這與全國糧食增產也不矛盾。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吃起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