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
和循環經濟
■閱讀提示
我國企業要積極行動起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下決心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改造企業;用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發展企業。
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改造企業。低碳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必然選擇。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如何告別黑色經濟和棕色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打造嶄新的低碳經濟或綠色經濟發展模式,這就要求企業必須盡快轉變發展觀念,順應發展潮流。人類要想可持續發展,過上人與自然和諧、健康舒適的生活,必須告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發展模式,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從現在開始,誰對此認識得高、轉變得早、行動得快,誰就能占領經濟發展的制高點。“時間就是金錢,認識產生效益”,我國企業要積極行動起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下決心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改造企業,迎來新的發展曙光。
目前,我國的能源有效利用率較低,最低的在30%以下,這說明在我國的生產發展和生活服務中,節能的潛力相當大,也說明碳的排放相對較高。因此,要加強科學研究,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的生產方式,提高燃煤、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及能源的利用率。節約和勤儉既是企業的美德,也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職責。我們要從節約每度電、每滴水、每粒糧食、每張紙做起,積極采取行動,增樹減碳,建設綠色企業。
用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發展企業。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成本的生產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企業必須實行循環閉合式發展,即資源—產品—廢物—資源—產品的發展方式,采用低消耗、低排放(零排放)、高效益的生產發展模式。
2008年8月,國家出臺了《循環經濟促進法》,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實行了一場革命,對末端治理的環保方式實行了根本變革,這是實施綠色新政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對傳統企業的根本變革,是傳統企業起死回生的良方。我國企業應積極響應和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用循環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建設企業、改造企業、發展企業。
發展循環經濟,要以城市為依托,以企業為載體,以廢舊物資和各種垃圾為原料,向不排放廢物的循環型城市發展。如果一個城市無法形成循環利用鏈,也可以以多個城市為載體、為依托,形成循環經濟城市發展鏈,這樣可以避免一個企業或一個城市循環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解決其廢棄物不能轉變為資源的困難,有效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應該以最少的資源生產出最佳的產品,對產生的廢棄物實行再利用,實現零排放和無害化排放,把循環再利用做到極致。當前,我國正在推行循環經濟試點,一些企業已有了很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其他企業效仿。
走綠色經濟之路
積蓄生態資本
■閱讀提示
人類經濟社會實踐活動必須充分尊重生態自然資源應有的資本屬性,按照生態自然規律對稀缺的生態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利用,并在經濟社會活動中實現生態資本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維護和提升生態資源的各項功能。
走綠色經濟發展之路,必然會積蓄和增加生態資本,這是企業和社會都希望看到的結果。當前,人類文明發展形態正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變革,在調整產業結構中,傳統工業經濟正加速向綠色經濟轉型,資本生態化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生態資本成為支撐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石,成為環境安全的重要保證。綠色經濟發展之路,帶來的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的良性互動。運用生態資本戰略,可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才能有效提升經濟發展能力與質量。污染減排優化環境質量,節能措施提升產品競爭力,點廢成金的循環發展模式進一步把綠色發展轉化為綜合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建立起具有激勵性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才能更科學地體現生態的價值,形成持續穩定的生態資本積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生態支持和保障。
人類經濟社會實踐活動必須充分尊重生態自然資源應有的資本屬性,按照生態自然規律對稀缺的生態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利用,并在經濟社會活動中實現生態資本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維護和提升生態資源的各項功能。
由于綠色經濟的發展,生態要素的合理配置具有了現實的實現機制和途徑;由于綠色技術的創新,進一步為綠色經濟加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和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特征的循環經濟以及清潔生產等,成為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的保證,也成為各項產業重要的經濟載體。
當前,人類的生態理性日益覺醒,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發展思想,“生態人”的整體思維正在取代“經濟人”的片面思維,生態價值觀正在中華大地上確立,生態文明建設將結出更多的碩果。 曾曉東
作者系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