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 日韩 综合 图片,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看片,亚洲 无码 制服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今日焦點 » 正文

我國污染減排取得突破性進展

發布時間:2010年3月9日 來源:新華網

....


        污染減排產生了積極的放大效應和帶動作用。雖然“十一五”減排指標只涉及兩項主要污染物,但具有很強的放大效應和帶動性。污染減排帶動了治污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在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時也削減了其他污染物排放量;同時,各地一批突出環境問題被納入污染減排這項中心工作中一起抓,從而帶動了全局工作開展。在推進污染減排過程中,大量落后產能被淘汰,帶動了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減少了資源能源消耗,提高了資源環境的經濟效益。污染減排的放大效應進一步擴展到整個經濟社會領域,形成了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的政策導向、制度建設和環境文化。


        污染減排促進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在更高層次走向融合。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一。污染減排既是環境政策,又是經濟政策,這種政策作用機制使矛盾雙方由對立走向統一,由沖突走向協調。4年來,各地各部門把環境容量作為規劃和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優化生產力布局;用環評制度嚴控“兩高一資”項目上馬,用環境標準促使落后產能退出市場,優化產業結構;以環境成本倒逼污染企業轉變增長方式,走環境友好之路。這種綜合決策產生了綜合效益,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經濟指標上升,發展質量提高,競爭能力增強。


        污染減排取得突破性進展,關鍵在于深刻把握住市場經濟條件下環境保護發展規律,探索創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防控污染方面一直行政手段用得多,法律和經濟手段用得少;對污染企業以行政監管為主,基于市場機制的政策激勵手段用得少。其結果是污染企業缺乏內在的治污動力,容易發生污染反彈,治理成果難以鞏固。針對這種情況,國家采取了一系列調整措施。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指出,解決環境問題需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同樣也需要制度創新。注重制度建設,構建完備的體制機制,是加強環境保護的一條鮮活經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污染減排作為加強環境保護的創新實踐,是一場利益博弈,面臨著諸多新問題、新挑戰,必須堅持激勵與約束并舉、引導與推動并重,以協調多方利益訴求。“十一五”以來,各地各部門把握環境保護發展規律,抓住環境與發展的矛盾特點,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采用綜合手段來推進污染減排。


        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增加污染減排的內在動力。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問題,好的經濟政策就是好的環境政策。“十一五”以來,我國更加注重用經濟手段推進污染減排,各地各部門出臺實施了差別電價、以獎代補、脫硫補貼、出口退稅、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排污權交易、生態補償等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促使資源有效配置,促使環境成本內部化,激勵企業建設治污設施。這些經濟政策不僅加快了減排步伐,健全了減排長效機制,而且有利于形成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


        完善環境法規制度,增強污染減排的約束力。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在市場經濟中推進污染減排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十一五”以來,我國制定和完善了包括總量控制、排污許可、區域限批、規劃環評等在內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了政府的施政行為和企業的經濟行為;建立了考核、監測、預警、核查等一系列體制機制,使污染減排進入了制度化軌道;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強化環保問責。逐步完善的環境法規標準體系為完成減排約束性指標提供了剛性的制度保障。


        嚴格執法監管,為污染減排提供外在動力。由于思想認識不到位、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原因,我國環境違法行為普遍存在。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不加強監督檢查,治污任務難以落實,減排成果難以鞏固。4年來,全國環保執法人員發揚中國環保精神,頂酷暑,冒嚴寒,宵衣旰食,深入排污企業開展執法檢查,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執法新模式,完善監管機制,提高執法效率,不斷創造新業績。他們的努力換來了青山綠水,他們的貢獻載入了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史冊。


        污染減排初戰告捷,環保歷史性轉變邁出了堅實步伐。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減排任務仍然很艱巨,容不得半點松懈;減排工作仍然面臨許多問題,需要用創新思路去破解。我們要保持昂揚斗志,乘勝前進,再接再厲,圓滿完成“十一五”減排指標和今年新增加的減排任務,提前謀劃好“十二五”減排工作,為建設藍天碧水的中國而努力奮斗。

2頁 當前為第 2[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末頁]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