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進口原油超過2億噸,其中中石化集團原油進口量約占7成。原油進口對外依存度達到51.2%,預計2015年將進一步增至65%左右。
張大福說,目前,盡管我國原油進口量不斷增大,但在國際原油市場上尚不具備國際石油定價權,國家和企業層面一直在積極努力,以增加話語權。如果一旦放開管制,帶來的多頭對外、惡性無序競爭,將使提高話語權的努力化為泡影。
為此,張大福建議,不再新增國營貿易原油進口單位數量;嚴格執行現有進口原油非國營貿易有關規定,限制非國營貿易進口原油的流向。
這一點上,工商聯卻提出,如果僅依靠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國有集團進口原油,大規模進口原油易受到諸多限制,容易造成市場波動,油價上漲。因此,工商聯建議,除幾大國企之外,考慮由全國性行業商會組織,根據企業資金規模、原油加工量、節能減排狀況等指標,篩選出部分民營企業參與統一對外詢價并組織原油進口,以降低成本。
此外,張大福認為,近幾年,許多地方煉廠低水平重復建設,如果再放開資源,將助推這部分煉廠的發展,原油資源的利用效率勢必大打折扣。
專家觀點
短期內難改原油進口局面
“兩者正站在各自利益集團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利用‘兩會’這個平臺爭取各自的利潤訴求,”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王孝峰說道,“行業協會也一直關注這個問題,現在很難判斷哪種建議更有利于石化產業的發展,也無法定性誰好誰壞。”
王孝峰稱,地方煉廠以前在原油不夠時多采用燃料油,但去年成品油稅改后,燃料油的加工成本和稅費負擔也很高了。因此,工商聯在兩會上提出這個要求,從市場說,放開是有好處的,但是完全放開后沒有統一的管理也不行。大企業方面反映,小的煉油廠過多會對原油定價有負責影響,會增加原油和成品油走私,帶來油品質量等問題。
國家信息中心能源經濟師牛犁說,在國家石油保障上,當地煉出現虧損,沒錢可掙就會關門停產,就算是國內出現“油荒”,這也無可厚非,是企業的正常行為;此時,兩大集團就必須開足馬力生產,不管虧多少,要保障供應。
另一方面,兩大集團過于壟斷市場,老百姓就不能受益,這也是矛盾的地方。
同時,牛犁認為,很多原油進口政策都是以前出臺的,一些部委改革后,相關職能已經改變或是撤銷,但是政策沒變或是沒有清理,存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不過,王孝峰認為,政府有關部門下一步會采選擇哪種措施,只能視雙方博弈的最終結果。不過,從目前的現狀看,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這種局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