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強降成本
制造業生產成本可大致分為勞動力成本、資源品成本及運營成本。
在壓縮成本過程中,直接的方法就是生產的機械化,用機器代替人工。這個過程中,推動制造生產自動化的機械板塊及零部件行業將迎來發展機遇,其中機械、電力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包括高端物流網、通信信息將首當其沖,代替勞動力,降低勞動力成本,而數控機床、高鐵、智能電網會最先涉及到。
雖然機械化生產是大趨勢,從短期看,有分析人士則認為,“設備投資與工資節省空間目前不會太大,這個趨勢的完成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此外,包括發展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工程、故障搶修管理系統、電能質量監測、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等產品及行業,也將陸續涉及,同時這些項目也是世博會首次進行示范的工程項目。而電力設備產業化升級的同時,也會拉動精密機械的潛在市場。
在控制資源品等原料價格成本階段,日信分析師汪華春認為,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尋找代替品或新能源,另外要利用新技術,提高資源品的利用率。 目前,電力行業具有替代屬性的,包括核電、風電、水電等,最近世博會期間,清潔能源(如瓦斯能源),將清潔能源并入電網,此外地熱、太陽能等也都具有相關特點。而提高資源品利用率方面,最突出的要算得上煤炭子行業,也就是煤化工。
據悉,目前清潔、高效利用煤炭的技術路線,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 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增壓流化床燃燒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煤化工技術,燃料電池,在民用、工業領域提高用煤效率。
運營成本范圍很廣,包括經營、管理費用等等。在制造業領域,有不少公司限于本身規模、實力、技術水平限制,在提高效率方面很多地方力不從心,這就需要采用適當的外包業務等形式,提高效率減少負擔,如高端物流和銷售終端電子商務的運用,主要承接除去核心業務外的其他產業鏈業務,如怡亞通、生意寶、焦點科技等企業。
盤活存量,提高生產率是核心
只有盤活存量利用率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本質上進行產業結構升級,達到提高產品層次,提升產品附加值的目的,這是一項長期的,國家與企業間同向的工程。
目前,國家已在大力布局高鐵、三網合一等項目,著手打造低碳經濟氛圍,這為制造業提高生產率,控制成本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境。就公司本身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檔次更重要,這就需要除去人才外,擁有技術優勢與更先進的設備優勢。
可以說,效率與低碳概念是這個階段的主題,包括精密機械及微電子、云計算等在內,將會引領此階段的制造業,助其極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達到產業結構的升級。
從提升效率空間、技術潛力和市場占有率情況看,精密機械子行業中的軸承、電機、儀器儀表,云計算中,半導體、高技術含量的電子元器件等都將迎來不錯的機會。
當然,勞動力成本壓力上升后,也存在著制造業收入占比下降的可能,這也勢必使傳統的制造業,如煤炭、紡織、鋼鐵等發生強烈的兼并潮,根據資本主義企業發展經歷,這個階段壟斷趨勢會逐漸加強,既有龍頭企業及資產質量好,現金流充裕的公司有望受益,如寶鋼股份、時代新材、華峰氨綸等。
而上述眾多行業的受益空間也不盡相同,結合股市結構(中韓美日四國)與經濟轉型的關系看,能源與原材料重要性會有弱化趨勢,而新能源行業等替代品未來發展空間極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