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核心技術者獲暴利
低水平重復建設者“啃骨頭”
中國光伏行業已步入大浪淘沙的無情洗牌、擠掉泡沫階段。真正在前一輪暴利行情中賺取暴利的,是牢牢掌握多晶硅生產核心技術的國外企業,中國企業只是扮演著產業鏈條低端賺取“加工費”的角色。國內企業巨額投資或將損失背后,最令人揪心的還是核心技術缺失之痛。
目前,多晶硅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制造商手中,金融危機前,中國對多晶硅的需求猛增、他們卻嚴格控制產量,引領多晶硅價格暴漲,現貨市場最高價一度接近每公斤500美元,其成本僅25美元至30美元。劉華說,中國去年進口1.2萬多噸,這些企業按每公斤賺取300美元計算,至少獲利36億美元。
正是國外廠商制造的多晶硅暴利,誘發了國內多晶硅的投資熱潮。中科院院士王占國教授等多位技術專家認為,國內眾多多晶硅項目的無序上馬,實際上是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引進設備、技術的企業,與國際先進技術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尚未徹底解決高能耗和環保問題。
潛在的危機并沒有釋放。在前一輪的多晶硅暴利行情中,掌握技術的國外企業不急于擴產,但在危機出現后紛紛公布擴產計劃。根據國際七大多晶硅巨頭公布的擴產計劃,其總產能將從2008年底的約6萬噸/年增加到12萬噸/年以上。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太陽能技術研究室主任王文靜等專家分析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下,太陽能硅材料大幅降價,如果需求再進一步降低,會出現歐美企業在價格上大幅殺跌,以達到窒息中國硅材料產業的目的。
另一方面,市場萎縮后,國外光伏電站業主對光伏組件的要求提高。由于不少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與歐洲、日本企業仍有差距,因此歐洲對光伏組件的嚴格要求實際是對中國企業設立技術門檻。如把單晶硅電池組件,由180瓦板型提高到185瓦,這要求單晶硅電池片的效率達到17.4%,而中國目前只有3家至5家電池廠可以達到這一效率指標。因此,如果歐洲這一指標成為國際公認的新標準,將加速中國光伏產業的產能淘汰和技術升級。
而歐洲、日本光伏企業在本輪危機中并未受太大沖擊,關鍵是國內有市場,技術有特長,盡管市場萎縮但通過搶占中國企業的份額而得以穩定增長。事實證明,在金融危機中全球光伏行業受沖擊最小的是掌握了上游硅料提純核心技術的大企業,受沖擊最大的是中下游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生產商,作為世界第一太陽能電池生產大國,我國眾光伏企業恰恰吞下了有規模無技術的“苦果”。
專家們認為,光伏行業的危機,本質上是沒有核心技術的危機,中國企業已為此付出慘痛代價或許還將繼續付出代價。提高我國的多晶硅生產技術,加快硅片加工相關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的研發,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打破國外企業的制約,成為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