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光伏企業的成本比歐美企業更低。如果電價調整后,歐美企業能承受,則中國企業就更具競爭力。所以說,這是件好事情。”趙玉文說。
而除了這層因素外,中美以及捷克等更多新興市場紛紛打開光伏補貼大門則給了光伏企業持續擴大投資的信心。這其中,中國市場已然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考量因素。
中國是光伏產品制造大國,光伏電池年產量已躍居世界首位。但長期以來,在光伏應用市場上,中國卻排不上名次。直到2009年,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變——當年,中國首次躋身世界十大光伏市場之列。根據中國產業協會和政府機構的數據,2009年中國光伏市場規模約為160兆瓦。
歐洲光伏工業協會(EPIA)在一份報告中稱,憑借其12吉瓦的超大輸電線路工程,中國具備快速成長為亞洲乃至世界主要市場的實力。
根據EPIA的預測,如果2010年政府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則中國光伏市場規模可突破600MW。到2014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在600MW和2.5GW之間。
而在近期舉行的“2010年兩岸可再生能源產業合作及交流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也表示,受政府推出的“金太陽工程”和建筑屋頂光伏項目推動,國內光伏內需市場開始啟動,市場總規模達到了一年50萬千瓦(500MW)左右。但這與目前我國176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相比還很小。
“今年,中央對發展光伏產業定的調子包含三句話:科學規劃、適度發展、啟動國內市場。”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家能源局最新透出的目標,到2015年,國內光伏裝機要達500萬千瓦;到2020年,光伏裝機達2000萬千瓦。也就是說,5年后國內光伏裝機容量將是今年的10倍。
過剩陰霾明年再臨?
盡管當前火爆的市場沒有一絲要“退燒”的征兆,但業內也擔心,一旦明年需求萎縮,全球光伏產業會否面臨新一輪“寒冬”?
著名光伏行業刊物Photon的資料顯示,全球10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中,有9家計劃提高產能,年底前這9家廠商的總產能可望達到9.5GW。
“(明年)供給過剩的情況將非常嚴重,很多供應商的利潤將面臨價格下行的壓力。”海外機構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斯圖亞特·布什(Stuart Bush)說。
對此,孟憲淦也認為,過剩是難免的。“只要國內光伏產業仍然嚴重依賴于國際市場,則過剩的風險就不可避免。需求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國內制造業。”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光伏系統廠商正密切注意新市場的成長狀況,如法國、美國、中國及印度。根據EPIA的預測,理論上,這四國明年可能在全球光伏市場占據近30%的比重,遠高于今年的17%。
但讓業界感到困惑的是,這能否抵消德國市場明年的大幅下滑?EPIA指出,德國光伏市場明年衰退幅度可能高達57%,相當于由2010年估計的7GW下降至3GW。
Emerging Energy Research歐洲太陽能分析師卡西迪·德利內(Cassidy DeLine)則認為,德國需求下滑情況或許沒有想象中嚴重,其他歐洲國家的安裝成長幅度有可能彌補德國的減少部分。這個樂觀看法獲得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廠商First Solar及德國營收最高的光伏企業Solar World的支持。這兩家公司仍對2011年需求情況持正面看法。
但斯圖亞特·布什對新興市場填補需求缺口的能力不報太高期望。“我們認為新興市場不會填補需求的缺口。”他說。另一位分析師邁克爾·麥克納馬拉(Michael McNamara)則假設說,供應過剩將帶來溫和的價格壓力,電池組件價格將較當前水平下降25%。
據悉,當下歐洲生產的光伏電池組件均價為1.92歐元,較去年已下跌27%。
(⊙記者 陳其玨 ○)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