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克原油的開端
雖然中國人在鄭和下西洋時就開始了洲際海洋探險,但中國并不是一個海洋強國,海洋資源的開發相對西方尤為落后。
以鶯歌海油苗調查為起點,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已經走過54個年頭。鶯歌海位于南海海域。1956年,海南島鶯歌海村漁民報告,稱在海岸外發現油氣苗。隨后,原石油部組織專業人員趕赴該地對油氣苗展開調查。
在訪問了上百個村落后,調查人員確定了39處油氣苗點。此后從1958年到1960年間,工程人員開始在鶯歌海地區鉆試探井,在駁船上架起三腳架后,用鋼絲繩加滑輪在套管內用沖擊鉆打出兩口22到26米的淺井,撈出150克原油。
此后,越南戰爭的升級打斷了南海油氣的勘探作業。1972年越戰結束后,原燃化部決定重新上馬南海項目,并從陸地油田調派技術人員和設備,并選擇湛江作為勘探基地,成立南海石油勘探籌備處,開始對南海進行油氣勘探和開采。
同時,研究人員還在渤海以及東海等地進行物探和局部鉆探開發,雖然研究人員逐漸完成了近海區域的石油地質調查,但一直到1981年中國僅有3個渤海地區的小油田投入實驗性開發,累計生產原油96.3萬噸。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海洋石油事業開始采取對外合作的方式,希望用國內的海上油氣資源和市場優勢,吸引國際資金以及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經驗。
1982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為海洋石油的對外開放提供了法律依據。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宣布將進行海洋石油對外合作招標。數十家外國公司做出投標響應,表現出空前高漲的熱情。同年,中國海油應運而生,代表中國執行對外合作業務。
此后,中國的海洋石油開發取得長足進展。到1996年,海上原油產量達到1718.4萬立方米。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與部分國外公司合作相繼在渤海灣發現并開發“蓬萊19-1”等特大型油田以及曹妃甸油田群,在渤海灣實現年產原油超過1500萬噸,成為繼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之后中國東部第三大油田。
到2007年,渤海油氣產量和儲量達到一個新的增長期,正在向年產3000萬立方米的目標靠近。目前,渤海油田和南海東部油田已經成為中國海上兩大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
不過,如此巨大的開發對于中國的海洋油氣資源來講,仍是一個小數字。按照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國石油資源評價結果,中國海洋石油資源量為246億噸,占全國石油資源總量的23%;海洋天然氣資源量為16萬億立方米,占總量的30%。而當時中國海洋石油探明程度為12%,海洋天然氣探明程度為11%,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上述中國海洋的油氣資源中,70%又蘊藏于深海區域。
海洋鉆井從313米到3051米
在世界范圍內,人們對深海的認識正在越來越深。如何跟上世界深潛的節奏,乃至進入領先位置,考驗著中國人。
一方水池,平淡無奇。
像是個大號游泳池,只不過裝了相當于“水立方”主泳池6倍的水。
葛江濤、劉耿、林歆報道說,這里是上海交大的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海洋工程水池”是一片仿真海洋,0.5米高的波浪,對1:100的模型而言,就相當于50米高的巨浪;池中40米最深處,相當于4000米深的深海洋底。
建筑規劃需要沙盤,飛機設計要有風洞,海洋工程需要這么一座水池。那些曾令中國人自豪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設備下水前都曾在這里預演過。
水池中,“海洋石油981”的鉆井平臺模型格外引人矚目。
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深水油氣作業經驗的積累,世界海洋油氣行業對深水概念的界限也在不斷改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它已經從超過300米水深發展到現在的550米至600米以下。
自1947年美國成功鉆探人類第一口海上油井后,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逐漸從淺海擴大到100至500米的中深海域、500至1500米的深海、超過1500米的超深海,今天先進國家的力量已經集中在3000米以下的“超級深海”。
“目前世界海洋油氣事業集中在深海甚至1500米以下的超深海域。”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研究總院海外評價中心的研究人員陶維祥對本刊記者說,隨著海洋油氣事業的進步,專業領域常用的“深水”一詞的標準也在發生變化,20 世紀70 年代深水最低界限為100米,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開始使用300米至今。但2003年美國礦管機構又將深水區定義為水深大于450米。
墨西哥灣見證了人類探索深海的過程。1975年,殼牌公司在密西西比峽谷水深313米的地方發現海洋油田,墨西哥灣的深海油氣開發由此發端。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類油氣勘探一直沒有超過500米。
陶維祥說,一直到1997年以前,墨西哥灣1200米以下的勘探井還不多。但是到2000年,這一地區已有一半以上的勘探井超過1200米,兩成超過1800米。人類海洋鉆井的紀錄從1996年的2320米也快速增加到2003年的3051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