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統技術上,太陽能光熱產業必須要走中高溫路線。中溫太陽能真空集熱管和中溫真空管太陽能集熱器的研制成功,突破了2010年歐洲太陽能會議上歐洲專家所說的全玻璃真空太陽集熱管集熱器120攝氏度的熱利用極限,極大地拓展了太陽能光熱的應用領域。
2010年8月24日,目前世界上可生產用槽式熱接收器太陽能發電的兩家公司之一的德國SIEMENSCSPLTD,與力諾就今后一個時期高硼硅玻璃管等供貨情況進行了溝通,并重點了解了光熱發電產業及玻璃生產行業。雙方將進一步加深合作,實現強強聯合,以技術提升共同推動光熱發電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其次,一切取決于降低成本。我國近年在太陽能熱發電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塔式、槽式和碟式系統均有示范項目處于建設中。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從技術源的成功,到最后在全球普遍使用,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不過,實現太陽能光熱轉換的聚光接收器能否做到高效率、低成本,是太陽能熱發電能否實現商業化的關鍵。
美國、西班牙、德國等國在光熱發電技術產業化方面推進的速度非常快。目前,太陽能光熱發電在全球已運行裝機容量近70萬千瓦,在建的近100萬千瓦。西班牙規劃在2012年以前建成180萬千瓦。美國也提出了宏偉計劃,在最近幾年規劃建設480萬千瓦的項目,其中320萬千瓦已簽訂建設合同。我國的光熱產業近幾年也開始蓬勃發展,但太陽能熱發電目前面臨的最大困惑和挑戰仍是成本。
太陽能發電單位投資如果在5萬元/千瓦以上,這種高投資將難以推廣;如果說能夠降到3萬元/千瓦,則市場開始出現;如果再降到1.5萬元/千瓦,它的市場將是非常大的;若降到1萬元/千瓦,那么其市場就不可估量。因此,實現大規模太陽能光熱發電必須突破太陽能光熱發電中的效率低、成本高這兩個瓶頸。
技術進步、規模化應用和市場競爭,可以使發電成本逐漸下降。目前光熱發電產業處于啟動期,國內廠商前期生產裝備投入較大,隨著項目的逐步增加,設備價格有較大下降空間,未來有望將投資成本控制在1萬元/千瓦以內,對應電價能夠接近目前的風電水平。
據歐美國家預計,15年至20年之后太陽能熱發電成本將接近煤電成本。光熱發電遵循著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的規律。目前,業界普遍認可的規模是1000兆瓦,規模達到1000兆瓦的光熱電站發電成本能降低至0.7到0.8元每千瓦時。光熱發電的技術問題已經解決,但是前期投入非常大,像1000兆瓦規模的建設需要200億的前期投資,這是很多企業難以承受的。
再次,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如今,在全國范圍內,由于太陽能發電的電價還沒有確定下來,直接影響了市場的發展,影響了投資者的積極性,結果是產業制造發展很快,但應用市場發展很慢,對行業的長久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太陽能光熱發電要健康發展,國家政策很重要,上網電價及政府補貼政策一定要出臺。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發展完全可以效仿光伏及風電產業的發展路線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