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責任將低碳與企業捆綁,畢竟略顯被動,而只有真正意識到低碳對企業長遠發展的革命性,對企業家而言,才更有說服力。
本期封面故事《大唐華銀的低碳觸角》講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作為一家為湖南貢獻了三分之一電力的能源企業,如果說貢獻電力是它的驕傲,那高居不下的行為污染又是它的壓力和包袱。
國企的責任,社會的壓力,都在逼迫著這家湖南最大的火電企業去努力轉型,對他的掌門人魏遠而言,這其中當然蘊含著蛻變的痛苦。
但也正是在這種痛苦的蛻變過程中,魏遠看到了新的商業機會。他引進了美國的煤凈化技術,研發成功了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LCC技術;他通過對煤的研究,衍深到對碳的研究,又衍生出對毛竹的研究,就這樣一路走下去,原本是一家傳統能源企業的大唐華銀,竟然發現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開發毛竹資源。
原本被湖南老百姓當柴燒的毛竹,竟然變成了大唐華銀未來決勝的另一種競爭力。而原本被魏遠視為責任的低碳,竟然變成了大唐華銀未來發揮的另一個新的方向。
用“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來解釋,顯然并不完全充分,我們更愿意相信,最根本的原因是,他順應了時代的趨勢,并最終在不斷的研究中,發現了趨勢中蘊含的商機。
之前的多位首富,便是上述例證的顯著代表。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江西賽維董事長彭小峰,他們的財富都與低碳有關,低碳不僅給他們帶來了財富,更為他們贏得了榮譽。
靠著多年對低碳的實踐,他們最終贏得了社會的認可,而正是通過被社會的認可,他們逐漸贏得了客戶的尊重,最終,他們為自己的企業帶來了生命力。
試著把低碳作為企業發展的新商業機會,而不是僅僅作為公司的責任,或許,您會發現不一樣的天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