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不允許“特區”“豁免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12月13日表示,“十二五”將堅持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勢位置,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研究制定符合中部地區特點的新的政策措施,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在“十二五”的區域發展版圖上,中西部地區、老工業區顯然更希望節能減排為發展“保駕護航”,而非捆縛發展的手腳。
“‘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仍將是基本國策,不存在減排指標空白的‘特區’,不存在不授予減排指標的‘豁免權’。”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向《經濟參考報》表示。但他同時稱,對于一些特別困難的地區或企業,在落實同等強度的減排指標時,給予財政、稅收等支持;或者在最終政績考核時適當考慮當地情況。
沒了“特區”和“豁免權”,地方產業規劃的苗頭更不樂觀。一位要求匿名的環保部司局級巡視員向《經濟參考報》透露,盡管環保部力推“工程性減排”向“結構性減排”減排轉變,但據其初步了解,海西、北部灣、環渤海、成渝、晉陜蒙等五大經濟區的“十二五”初步規劃中,主導產業鋼鐵、石化、采掘、裝備制造仍占GDP很大比重,“上述地區尚未逾越基礎原材料,能源重化工階段”。
如果說上述地區為了給節能減排“撥備計提”,尚有厚實的經濟底子,或者巨大的發展空間,那么中西部的“老少邊窮”地區在節能減排問題上,財稅、金融等發揮余地將更拮據。
一位不愿具名的部委能源專家透露,“十一五”期間,中央希望全國碳減排指標達到10%,分解到地方的平均減排值就要大于10%,以防“地方掉隊”拖累整體進度。該專家擔憂,“十二五”期間,中央政府面臨國際壓力、地方政府面臨中央壓力,節能減排指標或再次層層加碼,“比如到了省一級,減排值變成15%,到了市縣就變成16%、17%,甚至20%”。
對此,王金南建議,應改污染物減排指標的層層分解,為在特定行業和區域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最好“十二五”初期就制定出每一年的年度減排指標分配方案,特別是要將其分配到重點排放源上,從而利用排放交易市場機制促進企業積極減排,降低污染減排的社會總成本。
基數年與“游說”“尋租”
當商界、學界和環保界圍繞“十二五”節能減排百分比議聲鼎沸時,某國家部委的節能減排基數年確定,居然一度出現“羅生門”。
根據該部委公開的會議發言實錄,一位正部級官員曾表示,“十二五”節能減排的指標以2005年為基數。但隨后多家中央媒體的通稿,則改口為“以2010年為基數”。減排額度之于基數年,猶如列車之于鐵軌,或列車之于另一輛列車。
事實上,在節能問題上,對單位GDP能耗折算成標準煤的消耗噸數,控制的是增量,而非總量;在減排問題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指標,則實行總量控制。因而,前者以2005年為基數年的實施力度需更大,后者則以2010年為基數年的實施力度需更大。
我國“十一五”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污染減排,當時的環保總局提出“淡化基數、算清增量、核定減量”的原則,節能減排的參照物——基數年一直模糊不清,直到環保部開展全國污染源普查,才較準確地核算出了2007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污染減排必將是一場環保持久戰,至少要持續到‘十四五’甚至2030年,因此要維持一個相對不變的排放基數水平年,否則會出現‘鞭打快牛’的不公平現象,并造成地方在制定每一個五年減排方案時,與上一級政府都圍繞排放基數進行‘游說’或‘尋租’”。王金南建議,以2007年為起點,折算出2015年相對于2010年的減排目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