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 日韩 综合 图片,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看片,亚洲 无码 制服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能環保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行業要聞 » 正文

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綠色白山

發布時間:2009年9月21日 來源:中國環境報

....


  另外,白山市在發展循環經濟上有很大優勢。以煤電為主的能源產業,主要形成了“煤炭開采——洗選——焦炭——煤化工”產業鏈條。以鐵、硅、鎂為主的冶金產業,已經形成向多晶硅、單晶硅、鎂合金壓鑄件等下游產品延伸的良好勢頭。通過實行統籌規劃,有序集約開發,綜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鐵礦石尾礦、木材“三剩物”等廢棄資源,變廢為寶,積極運作了煤矸石發電、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粉煤灰造紙、生物質發電等循環經濟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同時,國家的政策環境對白山市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白山市先后被國家確定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綜合性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等,在項目審批、資金扶持等方面享有相應的優惠政策。


  點擊三 


    焦點關注 


    白山如何走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關鍵思路  


   發揮比較優勢,轉變發展方式,將生態建設納入目標管理體系,優化生態環境,加大生態文明教育力度


  記者:您認為,白山市實現生態立市目標面臨著哪些困難?


  李晉修:一是存在提高能源資源轉換率的巨大壓力。目前,白山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階段,GDP年均增長雖然達到兩位數,但多數產品仍處在價值鏈低端,附加值、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煤炭精深加工率僅為40%,木材綜合利用率還不到60%,人參產業精深加工僅為20%,鐵礦石、硅藻土等精深加工度更低,“原”字號初級產品占據相當比重,資源環境壓力和代價較大。


  二是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制約。傳統產業占主體地位,技術結構總體較為陳舊,工藝裝備落后,核心競爭力不強。產品結構不合理,優勢產業生產的產品多集中在傳統領域,企業構成不合理,科技型企業少、大企業少。


  三是尚未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缺乏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等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研發水平較低,而新技術研發與推廣成本較高,也直接影響到資源利用率以及廢棄物的資源化程度,提高了污染監控和循環經濟技術推廣成本。


  記者:為克服這些困難,白山市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李晉修:白山市的市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生態立市的道路。第一,發揮比較優勢,努力彰顯白山自然資源特色。白山市是長白山區地形特征最明顯、自然資源最富集的地區,為充分發揮好白山市的生態優勢,不斷彰顯白山自然資源特色,我們注重開發與保護并舉,把加快發展的起點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準定得更高,把加大污染減排力度的措施抓得更實,使生態與發展相融合,實現由“生態換取增長”向“生態優化增長”的轉變,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走出一條獨具白山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第二,轉變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白山的發展要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既要增長GDP、又要控制COD,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白山要堅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層次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來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原則,把強化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操作手段,加快推進靖宇核電站、煤矸石發電等新能源和循環經濟項目,培育綠色食品、礦產新材料等新興優勢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以及消費模式。


  第三,白山將生態建設納入目標管理體系。調整完善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體系以及考核辦法,把GDP能耗降幅、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覆蓋率等生態指標納入新的考核體系,對落實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不合格的實行“一票否決”,實現生態建設從“發展戰略”到“發展目標”的深化。


  第四,優化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重在建設,關鍵在于加大污染減排力度,把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作為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把強化政府責任作為實現污染減排目標的關鍵環節,把完善市場調節機制作為污染減排的基本手段。加大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力度,嚴控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落戶白山,以剛性手段削減“污染存量”,控制“污染增量”。


  進一步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在農村環境治理上,實施“四清四改”綜合整治,加強公路、鐵路、邊境和旅游沿線村屯衛生環境治理,大力普及農村沼氣,做好農村泥草房改造;在生態建設與保護上,加強松花江上游、鴨綠江、渾江干流水污染防治。加快礦山開采區的綜合治理,逐步恢復生態功能。積極爭取國家生態環境補償專項資金和衰退產業援助政策,有計劃地實施生態移民。


  第五,加大生態文明教育力度,大力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努力暢通公眾參與監督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渠道,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使每個公民都自覺地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社會氛圍。

2頁 當前為第 2[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末頁]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