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困境
傅濤認為,目前環境服務業的發展仍然在技術層面和宏觀政策層面,面臨著諸多挑戰。
最重要的是付費問題,如何將大量的環境需求轉化為有人付費的產業需求是環境服務業發展的第一個技術難題。地方政府作為重要的責任主體,是環境服務的最大采購商,如果地方政府無法借助財政力量購買環境服務,那合同環境服務的開展必將受到嚴峻挑戰。財政部鼓勵支持地方財政在工程設備之外,直接采購環境服務無疑將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傅濤說:“從長遠看,環境稅的征收將是地方環境產業穩定的資金來源,而在國外,物業稅則是地方環境采購的重要來源。”
其次就是服務標準問題。隨著環保產業服務范圍的不斷拓寬,服務標準缺失現象愈發嚴重,如果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就無法衡量產業服務的價值。
中國最大的固廢處理設備上市公司桑德環境就遭遇到這個難題。該公司董秘處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合同環境服務在水務行業比較成熟,但在固廢領域還不夠成熟,比如城市生活垃圾,如何給垃圾定價和付費,并沒有特別好的標準。”這導致桑德環境目前主要依靠EPC(設計、采購、施工)模式,帶動設備的銷售。
最后就是技術集成問題。傅濤認為,目前中國大部分市場性的環境服務公司致力于污水處理廠或垃圾發電廠等單一的廠站發展,在綜合處理多種服務的經驗上有很大的欠缺,缺乏應對綜合性環境事務的能力。
對此,劉玲玲認為,大企業在系統集成服務方面比小企業有優勢,在合同環境服務模式帶動下,市場資源會逐漸向優勢企業聚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