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息通信技術和能源這兩個領域綜合起來是E-Energy項目的重點,在解決核心技術之后,德國準備從配電到循環電網打造一個全新的能源互聯網。在不到十年的時間,“智能電網”概念已從最初的輸配電過程中的自動化技術,擴展到電力產業全流程實現智能化、信息化、分級化互動管理。而現在來看,電網正充分利用現代通信和信息技術成果,向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所謂的“智能能源網絡”呼之欲出。
兼顧技術、標準和市場
從E-Energy的項目來看,有幾點值得關注。首先是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新模式。E-Energy試圖在“面向耗電的發電”基礎上加上“面向發電的耗電”。換句話說,就是改變以前按需生產的模式,通過E-Energy協調用戶實現按照生產情況來進行消費。實踐中則是通過將可轉移負荷轉移到非峰值時間,從而減少峰值負荷。該理論模式影響深遠,對電網進行“平峰填谷”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能源,提高電網效率,還可以抑制不斷攀升的峰值負荷。
其次是綜合考慮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的影響和應用。E-Energy計劃不僅涵蓋了各種可再生能源的并網應用,還充分考慮了將來電動汽車的大量應用可能對電網產生的影響。根據該計劃的安排,2009年至2012年除了進行智能電網實證實驗以外,同時還將進行風力發電和電動汽車等的實證實驗,并對互聯網管理電力消費進行檢測。其中包括合理調控電動汽車的充電,避免分支電網出現電力負荷。此外,通過智能調控系統,還可以把電動汽車用作備用電源和移動存儲器,在用電較少的時段進行充電,在用電高峰時將電力反哺到電網,從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這樣的綜合考慮和試驗,可以為電動車與電力系統的一體化提供必要的技術,把將來電動汽車對電網的影響降到最低,并且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分散性與電動汽車的集成性之間的互補。
最后是高度重視新式智能電網技術的標準化。從資金投入和試驗范圍來看,E-Energy只是一個技術研發和綜合驗證項目,參加試驗的范圍并不大,多的不過就1000名用戶,有的示范模型中分散的小型發電廠也只是20個微型熱電聯產機組,似乎無法與投資巨大的電網改建項目相提并論。不過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在目前智能電網技術尚未成熟,標準正在逐步制定的時候,德國通過E-Energy計劃不僅推進了自己的技術研發,驗證了相關的平臺系統,綜合了不同用戶的反饋,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制定出德國甚至歐盟的智能電網標準。這將為德國繼續建設自己的智能能源網絡打下堅實基礎,也將為其進軍世界智能電網市場備足“糧草彈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