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湖北嚴格控制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加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落后產能力度。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全面推行工業領域清潔生產,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擴大循環經濟規模,推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信息產業、裝備制造業,逐步降低高耗能重化工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最大限度地減少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張紀文表示,對重工業,湖北已開始著重強化重點行業的節能技術開發,推動鋼鐵工業積極采用精料入爐、富氧噴煤等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
——應對新機制效果顯現 專家建議對工程項目強制性開展氣候論證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湖北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效果逐步顯現。湖北省氣象局表示,今年以來,湖北有效地提高了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尤其表現在突發性極端天氣應急方面,行動更為迅速,各部門協調順暢。例如,在今年湖北6月28日到29日暴雨過程中,氣象部門在及時準確預報的基礎上,通過省氣象短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第一時間向各級領導、防汛責任人和應急責任人以及廣大用戶共發送了手機短信和預警信息50多次,發送人數達800多萬人次。預警信息發布后,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和人民群眾迅速行動,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減少和降低這次大范圍暴雨過程造成的損失。
湖北省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以上,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9%和3.4%,可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同時,75個項目獲批開發成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預計可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395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可獲得相關國際機構提供的轉讓資金約3.26億歐元。
專家們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目前湖北應對舉措的最大障礙是廣大公眾認識仍存偏差。張紀文說,不少群眾仍然覺得氣候變化離大家的生活很遠,沒有節能減排從自己做起的責任感,破除這個障礙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加大對氣候變暖的科普宣傳力度,著重結合實際講解氣候變暖與個人的關系,喚起節能減排從我做起的意識。
專家們還建議在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工程建設項目出臺強制性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的措施。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副主任袁業暢說,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對應對氣候變化有著重要意義。它是對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規劃和建設項目,按照《氣象法》等法律法規進行氣候適宜性、風險性分析、評估,有利于避免或者減輕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受氣象災害、氣候變化的影響,或者規劃和工程可能對局地氣候產生的影響。
他說,今年中國氣象局發出規范性文件《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但由于只是一個部門性的規章,從整體實施情況看,通過氣候論證的項目屈指可數,比如現在武漢高層建筑越建越多,在風壓論證上,引用的數據還是20年前的氣象資料,幾乎沒有一例開展專門的氣候論證,給工程質量安全造成重大隱患。建議將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由一個部門規章上升為政府規范,確保其落實,變被動為主動,更積極地適應氣候變化后的生活環境。 記者沈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