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投入2500億
上海:一個城市的環保救贖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談佳隆 |上海世博會現場報道
159年,世博會一路走來,環境越來越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如果說20世紀前期,世博會著重表現科技繁榮與呼吁和平,20世紀后期主題趨于多元的話,由21世紀開始,世博會越來越凸顯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2000年的漢諾威世博會把保護資源作為主題之一。2005 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以“自然的睿智”為主題,強調用智慧和技術將人類和自然疏遠的關系重新連接起來。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更是直面人類發展一大頑疾——城市環境如何更適宜人類居住。
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上海不能只依靠辦一屆世博會,把所有的環境問題都解決。當然,借著世博會的機遇,會把上海的環境保護事業大大推進一步、大大提前一步,這是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此背景下,上海提出了4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2000年-2011年),總計投入2500億元。
選址浦江的環保邏輯
2002年12月,當上海宣告獲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之際,大部分人對世博園區選址何地并不清楚。
事實上,在上海世博會申辦之初,關于世博園區的選址問題曾幾經討論,進行了多方案的綜合比較,最終選址在上海城市中心的黃浦江兩岸區域,總用地面積約6.68 平方公里,其中控制區面積5.28 平方公里,協調區為1.40 平方公里。
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向《中國經濟周刊》回憶說:“當初,對于世博園區選址的確有過爭議,最終選定黃浦江兩岸的方案就是考慮到借助世博會機會,完成舊居住區和碼頭的拆除以及污染企業的關閉、搬遷,使之成為重要的景觀區和生態走廊,城市功能布局和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江南水網縱橫,上海近代發展的過程中,沿河沿江發展成為順理成章的模式,但水岸經濟發展同時也導致了蘇州河、黃浦江污染十分嚴重。據介紹,10年前的“世博片區”形成了住宅、碼頭、倉庫和一些污染企業等相互交錯的無序狀態。區域內共有272 家企事業單位,涉及鋼鐵、化工、發電、港口機械、造船等各個門類。
據《中國2010 年上海世博會規劃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介紹,2000 年在世博會5.28 平方公里的紅線區域范圍內,主要的工業污染源共有21 家,其中南市發電廠、上海浦鋼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廠、港口機械廠、上海溶劑廠和上海助劑廠等企業是排放量較大的污染源。
正是由于上海世博會的召開,這些原本污染嚴重的企業完成了華美的轉身。南市發電廠經改造后已經成為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案例之一,并成為園區內大規模的區域能源中心。浦鋼集團已搬遷至寶山區羅涇鎮,成為符合環保標準的高起點、現代化精品鋼鐵基地。而江南造船廠已整體搬遷至以“海洋裝備島”為功能定位的崇明縣長興島,其原址成為上海世博會中國船舶館所在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