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華硅能源太陽能追日系統
25萬平方公里柴達木盆地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陽光。當地太陽輻射強烈,年均日照超過3100小時,每平方米的輻射量為6950兆焦。
為此,青海抓住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攻克自動追日系統技術難關,將在柴達木盆地建成全國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基地和太陽能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攻克自動跟蹤太陽難關
7月24日上午,記者一行來到西寧經開區東川工業園區青海華硅能源有限公司大門口,在一臺有排球場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下,科研人員正在記錄數據。
“你們過半小時再來,就會發現電池板對著天空的方向發生了改變。”青海華硅能源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長周軍說,這是正在研制的一臺大型的自動追日電池板,而傳統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都是固定的,不能自動跟蹤太陽。
周軍透露,在沙漠上建大規模太陽能基地,會面臨風沙問題,人工清洗肯定困難。在突破自動追日系統技術難關的同時,公司生產的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及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還要攻克電池板自動清洗技術。“技術就相當于汽車的雨刷一樣,一啟動就可自動清洗。”
太陽能基地成動力之源
“青海就不缺陽光。”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川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宇明說,根據已經上報國家的《柴達木千萬千瓦級太陽能利用規劃》,青海省將大力推進以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建設及其綜合利用,在柴達木盆地建成全國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基地和太陽能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成為我國未來的動力之源。據介紹,目前,國家五大電力公司已與青海省簽訂了建設太陽能基地的協議,等國家相關政策落實后即可開建。
“中東地區是挖石油賺錢,今后只要太陽一出我們就開始找錢。”李宇明說,柴達木盆地25萬平方公里,如果在這里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太陽能基地,就相當于建上數個三峽電站,而且沒有任何污染。
設備制造帶動萬億商機
正是看到青海未來太陽能發展前景,西寧經開區決定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將下屬的東川工業園區打造成中國硅材料和光伏產業生產以及新材料產業生產基地。
“這一基地建成后將帶動的是萬億商機。”李宇明透露,西寧經開區還將引進5~10個光伏產業重大項目,形成完整光伏產業鏈,今后能基本提供柴達木太陽能基地需要的設備。
據介紹,在華硅能源公司旁邊,還排著青海黃河上游水電開發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年產1.5萬噸多晶硅、亞洲硅業有限公司年產8000噸多晶硅、青海尚德尼瑪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年產30兆瓦太陽能組建生產線等10多家新能源項目。
突出資源優勢
做大八大產業
在西寧市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布著經開區下屬的四個工業園,確定了八大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屬生產和精深加工、化工產業、高原生物產業、藏毯絨紡產業、裝備制造和民族特色文化產業。
“西寧工業原來有八大作坊,現在卻有八大產業。”西寧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鄭浩峻說,1949年,剛剛解放的西寧幾乎沒有什么現代工業,只有玻璃廠、洗毛廠、三酸廠、紡織廠、火柴廠、皮革廠、青稞酒廠和機器廠八大手工作坊,工業產值只有200萬元。幾十年過去,“八大作坊”鉛華洗凈,只剩下青稞酒譽滿西寧。在整合資源突出、資源優勢的發展過程中,“八大產業”卻異軍突起。
2006年8月,新組建的開發區管委會確立把東川工業園區打造成太陽能光伏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基地;把甘河工業園區打造成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化工產業基地;把生物園區打造成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2008年,又規劃建設了以藏毯、絨紡為主導產業的南川工業園區。
鄭浩峻說,從“八大作坊”到“八大產業”,西寧工業經歷了快速發展和蛻變的過程,從多個開發區無序競爭到整合為一,從產業雷同到關聯互補,以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主導的八大產業正競相發展,走出了一條突出資源優勢的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