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躍:“現在增長非常快的,可以拉動未來增長的恐怕是這個領域,表現已經非常地活躍了,尤其像3G,還可以出現,隨著社會的發育程度到了這一塊。”
張曉強主任:“所以在網絡基本建成以后,那肯定它發展用戶的這種基礎條件更具備了對吧,聯通更順暢了,3G的優勢更突出了,各種不同針對消費群體的這種特色性的,這種內容提供會多了以后,明年我覺得用不用緊噴不好說,至少比今年這個3G用戶,大家叫一千萬吧,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增長是肯定的。”
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新需求的觸發和新習慣的形成往往需要時間,就像當年的手機短信,因此2010年3G在中國雖然不會呈現爆發式增長,但是仍然會出現明顯增長。相比之下,文化休閑成為了大家更為看好的消費領域,在調查問卷中,28%的人選擇文化休閑作為2010年消費領域的新亮點。是所有選擇中比例最高的
從人口結構看,“80后”、“90后”漸成消費主體,他們傾向于投入更多的錢消費文化娛樂產品。從細分行業來說,出版、有線電視網絡等傳統媒體,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出版行業的轉企改制、有線網絡的省網整合都將在年底前完成,有可能培育出一批具競爭優勢的大型文化集團,文化產品的供給更加豐富。2009年,奧飛動漫、華誼兄弟的上市,標志著我國新媒體發展進入新紀元,文化產業面臨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增長前景。從去年11月中旬開始,中國電影市場進入賀歲檔期,票房呈現井噴。僅6周時間,全國票房接近11億元,成為歷年來最高的一次。元旦期間,電影、演出市場的再次爆棚,為2010年繁榮的文化市場,開了個好頭。
張曉強:“從國內來講,比如我們現在提倡健康的這種文化消費,文化創意產業,去年國務院公布了振興規劃,那么它的消費對象,主要是各種各樣的消費者。00:36:01 張主任:那么國內的旅游呀,隨著中國進入老年化社會以后,對老年人的服務消費,醫療健康大家更重視,健身、醫療健康的消費,當然像教育這一直是我們的一個重點,除了義務教育,多種方式的教育使得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我想這些都會創造出很多消費的這種增長的點來。”
據統計,我國的居民儲蓄總額在2005年就高達14萬億元,現在城鄉居民儲蓄總額更是達到了22萬多億元。
現在的情況是,越來越有錢的中國人正在變得越來越不敢花錢,這個看似矛盾的經濟現象耐人尋味。可以理解老百姓“存錢養老”“存錢防病”、不敢消費的心態。但是如何釋放這22萬億元成為經濟增長的拉動力,讓老百姓愿花錢、敢花錢,這可能是需要從政策面進行思考的結構性的話題。我們一起來看看。
展望2010消費熱情如何激發?
由于中國政府在2009年采取的大手筆的刺激消費政策,取得的的效果正在讓全球媒體刮目相看,《華爾街日報》2009年12月21日報道,亞洲依靠消費刺激已經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危機。而且這場消費狂歡看起來將持續到2010年。中國已經走在美國和歐洲的前面。美國《時代》周刊雜志2009年11月15日報道,隨著債務沉重的美國消費者節衣縮食,越來越富有的中國消費者可能會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中國13億人口中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買得起汽車、冰箱和平板電視等在不久之前還被視為奢侈品的產品。正是有中國這樣的消費者,我們有理由相信全球經濟也會越來越好。
從目前出臺的一系列刺激消費措施的延續和完善看,2010年我國消費形勢喜氣不減。然而, 2010年的消費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其中,最應關注的就是相關政策措施效果減弱以及新的消費熱點還未形成的擔憂。 短期政策性因素對我國2010年消費影響的逐步減弱是一個客觀規律。從更深層次來看,制約我國消費增長的長期性矛盾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消費結構尚須繼續調整。因此,2009年,中國消費領域呈現的活力如何才能有效持續地發展,成為了論壇上嘉賓討論熱烈的一個話題。
陳偉鴻:“在2010年如果我們進一步地拉動消費,是不是需要更多的政策出臺,我們問問在場的嘉賓,我們先用掌聲歡迎你們,同時想聽聽你們剛才的判斷,是不是到底需要更多的政策刺激消費、拉動消費,請各位舉牌。每一次的選擇似乎都是一致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臺下。沒有。我們聽聽你們在選擇背后的理由是什么?李總先請。”
李東升:“主要是想說這些政策是帶有很大的臨時性,通過這個事件,是不是應該考慮,應該有一個長效的機制,更加健康的培育國內的消費市場,具體來講,我的一個想法,其實家電下鄉、農機下鄉,這些惠民政策,實際上它的來源,把國家對這些產品的稅收的一部分返回給消費者,這個返回政策是帶有一定特定的群體,特定的范圍,如果一個長效的機制,實際上我們可以考慮就直接把增值稅的稅率往下調整 。國家讓很多的,各種收入的人,特別是低收入的人實際上通過其他的方式承擔著一種無形的稅收,增值稅就是很典型的意思。實際上你所有的消費行為給國家納稅,這種納稅需要消費者來承擔,如果國家把基層的稅,消費者的增值稅,拉動整個消費水平的增長有好處。”
“剛才東生的說法我是贊成的,最根本的還是保障和醫療保障,60歲怎么辦?”
陳偉鴻:“人們自然而然地愿意去消費了。”
馮軍:“我同意這個觀點,現在中國的消費者,有錢預保不測。”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論壇嘉賓的觀點頗具代表性,決定消費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在調查問卷中,對于刺激消費應該采取的政策,有51%的人提出關鍵是提高收入和社會保障,而建議財政投入和扶持的占到了20%,有15%的人提出需要增加就業,8%的人提出物價必須保持穩定。
白教授:“我們經濟中很重要一個結構問題,就是我們居民部門的收入,占GDP的比例,它還是比較低,過去很多年都在下降,但最近一兩年稍微有一點好,但是仍然是居民部門收入占GDP的比例太低。但居民部門收入太低的時候,他們是沒有錢去消費的,所以即使你有更多的產品,可能消費者也不一定就增加他們的消費,這是一個結構問題,就是居民部門的收入太低。要增加居民部門的收入呢,還是需要做很多、很多事的。”
不少受訪嘉賓認為,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GDP增長所帶來的紅利并沒有顯著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相反收入差距還在擴大。再加上目前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公共服務制度不健全,看病難、就業難、物價上漲等民生問題都加劇了人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因而他們往往選擇將錢存入銀行而不是用于消費。因此,要使居民長期內自發增加消費,在政策上還需做出更多,如加快城鎮化步伐、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這樣,才能能逐步將經濟增長的結構調整從單純依靠外貿拉動轉到擴內需上。
半小時觀察
去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拉動消費,消費對GDP的貢獻不斷提升,這是一個好的趨勢,但是我們不能過于樂觀,因為我們注意到,政策的拉動作用畢竟不可持續,要想改變消費低迷的局面恐怕還要研究一下是什么阻礙了中國普通百姓的消費動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否則,一味靠臨時的政策拉動,恐怕難以持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