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需掌握42種核心技術
中國人民大學“能源與氣候經濟學課題組(PECE)”最近的一個研究成果展望了未來中國的排放情景,提出如果把未來的碳排放從基準線水平上壓下來是很難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研究證明,要想達到峰值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技術支持、資金支持、額外成本的代價。
按照課題組所提出的路線路,要建設中國的低碳經濟,就要在電力、交通、建筑、鋼鐵、水泥、化工及石油化工六大部門努力,因為這六大部門的碳排放占中國工業排放的70%,全國排放的50%。課題組篩選了388種技術,其中至少要有60多種技術作為骨干支持,否則實現低碳經濟就非常困難。
而在這60多種技術里面,約有42種技術中國是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國需要做一種選擇,要么花巨資購買跨國公司的技術,要么自己研發。
中國政府提出的碳減排目標是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0%~45%,但PECE所做的獨立評估發現,這一減排指標正好處于增量成本急劇上升的臨界區域。目標提高一些,就要多付出很多增量成本。例如,實現減少40%的碳減排目標每年需要300億美元的成本,而如果要實現更高的減排目標,每年的成本將進一步增長。課題組還提出,在發展低碳經濟時,不要忘記中國的7億農民。
促進低碳轉型更需政策支撐
要實現低碳技術路線圖,就需要一個政策路線圖去支持,否則技術路線設計得再好,也可能被束之高閣。技術體系要想取得變化,必須在政策體系上做出調整。
環境經濟學原理認為,用經濟手段降低碳排放,代價要小得多;如果用行政手段,則花費更多的錢。經濟手段主要有兩個,一是環境費稅,二是排污權交易。在短期內,排污權交易還不是很成熟,但要積極地試點;要分小步漸進式地征一些碳稅,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但是要慎重,不要引起通貨膨脹和普遍的價格上升。
低碳經濟如果沒有低碳的稅制,要成長起來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要在短期引進小額度漸進式的碳稅。但是,它控制的是成本。要給企業一個激勵,讓企業選擇是繳稅還是花一點錢治理,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比較。如果減排成本高于稅率的話,可以去交稅;如果減排成本低于稅率的話,寧愿去減排。這樣就可以刺激那些減排技術研發精英去搞技術研發。
碳稅控制的是減排成本,而排污權交易控制的是排放總量。中國越往后走,總量控制的要求就會越嚴格,那時就必須引進排污權交易制度,而這個制度需要有建設能力、嚴格監管和非常精準的測量。比如,要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核算與測量,要摸清家底。沒有嚴格的檢測,沒有嚴格的執法,去交易的不是排污權,而是一紙空文。因此,需要一段時間做能力建設,這就是基本政策路線圖。
這個政策路線圖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分解提出的40%~45%的碳指標。如果還依然沿用“十一五”時期按照行政區劃往下分解的道路,就會大大限制中國未來引進經濟手段,特別不利于引進排污權交易這樣一個長期的制度。因為這樣就把一個碳市場割裂了,比如山東省的排放權是很難賣給江蘇省的,它只能在省內交易,交易的機會大大下降。
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自由的碳市場是必要的。不要把排放指標按照行政區劃去分,而應按照產業部門去分,然后分到企業身上,這樣有利于改變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角色。打一個比方:在碳市場里,企業是運動員,他們下場踢球,可以在不同的俱樂部里面轉會,但是政府要做一個執法嚴格的裁判員。而這就需要進行分解指標方法的變革。因此,我們面臨的是嚴峻的機制和制度改革挑戰,需要的是創新的思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