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胡椒面還是“好鋼用在刀刃”上?
目前,后廟村的沼氣站一旦出現了問題,一個電話打到延慶縣農村能源辦公室,就有專人前來維修,后期運營的巨大成本,已讓延慶縣苦不堪言。
“因為縣財政資金緊張,后期運營這部分,村里肯定要貼錢——規模越大,貼的越多。”延慶縣發改局辦公室工作人員關鑫對記者說。
對此,秦世平也證實,生物質能的投資成本和風電差不多,大概在8000元/千瓦時,但生物質能的運行成本幾乎達到了8000元。
運營成本高的問題,也是沼氣站發展至今,成為諸多“爛尾樓”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出臺的《綠縣暫行辦法》并沒有針對運營部分補貼,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并沒有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如果將補貼更明確地指向運營方或者用戶,這樣的補貼獲得效果可能更明顯。”德清源沼氣發電站的運營公司——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潘文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道。
按照《綠縣暫行辦法》的初衷,2500萬補貼在提純處理、儲氣以及輸送管網建設環節,帶動企業在保證村民使用新能源的同時,將多余的產量通過上網發電或者其他方式,實現企業贏利。
然而,在潘文智看來,這樣的補貼方式非常“委婉”,且無法解決上網電價這一瓶頸。
目前,全國生物質能源發電享受統一的上網電價0.75元/千瓦時,對于這個價格,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吳創之認為,在北方地區可以基本贏利,在南方則很難贏利。
即便是早在2009年竣工,并向華北電網送電的合力清源,也并未享受到這一價格,而是執行0.595/千瓦時的電價。“享受0.75/千瓦時的電價還有很多詳細的技術規定。”潘文智說。
這也導致,德清源這一在2011年被列為“全球大型沼氣發電技術示范工程”,目前仍然只是在“盈虧平衡”間運營。
德清源尚且如此,何談其他項目。從目前《綠縣暫行辦法》的項目實施申報中來看,出現了兩極現象:一方面是“不差錢”的能源巨頭在“玩”,包括德清源、大唐新能源、武漢凱迪、華能以及中興能源;另一方面,卻根本不見企業蹤影。以延慶為例,四個項目中有兩個都由政府自籌資金。
“從用戶端補貼,是歐美國家一貫扶持生物質能源發展的途徑。”劉運權這位在美國曾從事多年能源研究的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教授說道。
如果還是沿用造成諸多沼氣“爛尾工程”的建設補貼方式,業界不禁擔憂,此次補貼撬動的究竟是生物質能的加速發展,還是又一輪生物質能盲目擴建潮?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