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動,然而,新能源汽車的進一步發展卻遭到來自地方保護的制約。我們認為,為了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政府扶持不可或缺,但地方保護則應予以破除,行業應致力于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局面。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處于《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準則》所說的起步期,要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太平洋證券研究員談際佳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離不開政府的推動,以客車為例,平均每輛車比普通客車價格高60萬元,沒有政府的補貼,根本打不開市場。這種“政府之手”在其他行業發展的初期也不鮮見。
由于短期內新能源汽車進入家庭存在難度,因此以公交、出租為代表的城市公交領域成為新能源汽車邁向產業化的切入點,市場主要在政府采購和公共交通領域,新能源客車在產業化過程中獲得了暫時領先。
北京、上海、重慶、長春、大連等13個試點城市示范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計劃已經展開,第二批試點城市也將要推出。工信部已經發布了第一批《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進入目錄的車型將有機會獲得最高5到6萬元的財政補貼,從車型看,新能源轎車開始獲得實際的政府補貼。
不可否認,“政府之手”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與政府扶持相伴隨的地方保護,則對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
中投顧問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究員李勝茂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面臨三大瓶頸:配套設施、市場推廣、行業標準,這三方面的突破均需要全國各地聯合起來,破除地方保護。
日前,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牽線,十家國內車企成立了電動車產業聯盟,希望聯合研發電動車領域的關鍵技術,并有意制定針對電動車整車和零部件的標準。有人認為,行業因此有望往前邁出一大步。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懷疑,他們認為,像比亞迪這樣的民營電動汽車企業都缺席,聯盟到底能夠發揮多大作用,頗值得質疑。
李勝茂表示,這一聯盟只是各大車企爭奪標準、影響政府的平臺,并沒有真正地進行在技術研發、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合作,因此也算不上真正的聯盟。
我們認為,真正的聯盟之所以難以形成,正是由于地方保護。此前,北京、廣州、重慶、湖北、上海等地已經成立了地域性的汽車產業聯盟。聯盟內的成員密切配合,但是聯盟之間則鮮有往來,并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