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華大講堂”第16講昨日在華僑大學陳嘉庚紀念堂科學廳舉行,著名政策規劃專家、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唐元司長受邀解讀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與“十二五”經濟發展重點時表示,資源短缺狀況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促使我國必須盡快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遠水可以解決近渴
“海水西調可行嗎?”這是近期網絡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唐元司長帶隊就“海水西調”進行過長達數月的考察,并起草了相應的項目建議上報國務院。講堂上,大家希望唐元司長能有“內幕”透露。
“把東部的海水調到西部,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項目在技術上已經可行。”唐元司長稱,“從渤海抽取海水,用管道輸送到北方煤炭基地,作為發展煤電、煤化工冷卻水并用余熱淡化海水,海水淡化后補充能源開發用水。”渤海取水,千里援疆,一舉解決沿途數千公里由于缺水造成的“惡劣生態”和“發展瓶頸”,唐元司長介紹,這個項目現已完成可行性分析報告和初步設計,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對項目規劃已經論證,認為工程技術可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觀。“電水聯產”在天津已經成功運用,而目前有關方面也確定海水西調試點地區,“試點如果可行,渤海水西調很快就可以實現。”
跨越式發展“太陽能”
“海水西調”設想的一個初衷就是綠色能源問題。綠色發展需要綠色能源。唐元司長稱,按照目前經濟發展速度、再考慮價格上漲和匯率升值因素,不超過10年,我國或將不再是發展中國家。這意味著在10年內,我國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盡快走上低碳綠色發展道路,這是應對氣候變化、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緊缺的矛盾,爭取發展空間的根本出路。
泉州光電產業發展迅速,泉州(南安)光電信息產業基地未來將建成以1000兆瓦級光伏產業鏈為主的光電信息產業基地,實現產值1000億元以上,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能源產業基地之一。唐元司長對泉州的產業聚群充分肯定,稱泉州紡織、服裝等產業聚群效應明顯。而在新興產業上,他介紹,我國目前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日益成熟,成本逐漸下降,具備了大規模產業化發展條件。目前太陽能光伏發電最大的問題,是市場應用嚴重滯后,光伏發電應用市場和光伏發電產業規模很不相稱。“‘十二五’期間,必須下力氣促進太陽能利用跨越式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