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 日韩 综合 图片,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看片,亚洲 无码 制服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能環保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人物訪談 » 正文

石元春:可再生能源以生物質能源為主導是大趨勢

發布時間:2010年12月9日 來源:科學時報

....


    中國生物質能源具有突出的資源優勢


    在我國的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能源占盡了資源優勢。


    據中國工程院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咨詢報告資料,我國水電的經濟可開發量4.02億千瓦,年發電量能力1.75萬億千瓦時,開發程度32%;陸地風能(離地面10米高度)的技術可開發量2.97億千瓦,可開發面積20萬平方公里,離岸20公里海域范圍內技術可開發量1.80億千瓦,可開發面積3.7萬平方公里(即能形成風電場的面積為國土面積的1/40);可利用的生物質原料資源量為11.71億噸標煤,其中48.2%來自農林有機廢棄物,51.8%來自低質邊際性土地上的能源植物;太陽能資源豐富,但目前尚無資源量的具體數據。


    我國不含太陽能的清潔能源的年開采資源量為21.48億噸標煤,其中生物質占54.5%,大水電、小水電和風電分別占18.5%、8.7%和15.5%,核電為2.8%,生物質能源的資源量是水能的2倍和風能的3.5倍。在區域分布上,水能資源集中于西南,風能和太陽能資源集中于西北和青藏高原,而生物質資源則富集于經濟發達的東部與南方。風能與太陽能的資源富集區與終端市場的分離,使得如河西走廊的風電需經一兩千公里的遠距離傳輸,而生物質能源則可以就地消費。


    不同生物質原料適合生產不同的能源產品,經原料與產品的匹配與整合,11.71億噸標煤的生物質原料中,約4.59億噸標煤的產能(39%)適合于生產液體燃料以替代石油;約5.59億噸標煤產能(48%)適合于生產固體燃料以替代燃煤;約1.53億噸標煤產能(13%)的生物質原料適合于生產氣體燃料以替代天然氣。


    我國的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能源的資源量最大和占盡區位優勢,原料與產品又多種多樣和可以全面替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生物質能源是篇值得大書特書的大文章。


    固體生物質燃料要有大的發展


    生物質原料資源中以固體者最多,僅作物秸稈、林業剩余物和林地生物質三項的年產能潛力即超過7億噸標煤,其中秸稈原料與木質性原料分占四成和六成,分別富集于農田和林地,可以有直燃發電、混燃發電、裂解氣化或液化等多種轉化途徑與產品。固體燃料可隨著資源狀況和技術成熟度的不同而在不同時期和地區選擇不同開發重點,宜多元化開發而不存在絕對優劣取舍與非此即彼。


    生物質供熱發電是最簡捷的一種對煤的替代方式,至今在美歐仍為生物質能源的重要品種,技術成熟和產業化程度最高,可作為我國近中期選擇開發的重點。當前可用于能源的4億噸秸稈中被白白地焚燒掉的就有1億多噸,僅以此轉化為電力即可相當于兩個三峽電站。另一大塊是我國的1億公頃天然林需要人工撫育,每五年輪流清林一次,平均每年可獲得1.6億噸生物質,相當于一座年產1.3億噸的煤田。生物質直燃發電要注意向熱電聯產和混燃方向發展,將熱效率提高到90%以上。同時注意因地制宜地發展熱裂解氣化和技術成熟后的秸稈沼氣與纖維素乙醇,使更多營養物質回歸土壤。


    開發固體生物質原料的瓶頸是它的松散,能量密度低和不便運輸流通。經粉碎壓縮后的成型燃料則可以解決這道難題,其容重與熱值接近于原煤,且干凈、便于運輸和市場流通。當前我國成型燃料宜以供熱市場為主,特別是全國幾十萬個中小燃煤供熱鍋爐因難以清潔燃燒而成為節能減排的死角和難點,成型生物燃料替代是一種最佳選擇。


    成型生物燃料可直接用于燃燒供熱發電,也可以作為裂解氣化/液化,纖維素乙醇和其他生物基產品的原料。成型燃料從原料收集、成型、運輸及相關機械制造是一個較長的生產鏈條,可以吸引企業資金、技術、管理和服務的參與;可以帶動農村工業,提供就業崗位和增加農民收入,這是一個有數億噸產品交換流通的大市場,培育成型燃料市場對推動固體生物燃料產業具有重要意義。按《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成型燃料的2020年指標是3000萬噸,目前僅幾十萬噸,“十二五”期間要有一個大的發展。


    秸稈直燃發電是“十一五”期間產業化推進較快的一種生物質能源。截至2008年底,國家發改委已審批170余項生物質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460萬千瓦;已投產50項,裝機容量110萬千瓦。按《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生物質發電的3000萬千瓦指標,“十二五”期間至少需要新增1000萬千瓦以上的生物質發電能力。有人擔心秸稈發電是否會影響還田,其實幾千年來一半以上的秸稈都是用作薪柴,從來就不是全部還田和養牛的,更何況當前并不是爭奪秸稈資源,而是盡快治理億萬噸冗余秸稈被露地焚燒的頑疾。有人認為收集和運輸秸稈耗能多不合算,其實秸稈的收集、打捆和運輸的機械化基本解決,收集半徑不過百公里,肯定比從數百公里外運煤到火電廠的耗能少得多。

9頁 當前為第 4[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末頁]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