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電力公司自導自演的“排污事件”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有最新消息稱,日本已從昨日起停止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排放核污水入海,同時開始收集核反應堆周邊沉積的高濃度污染水,以防止更大規模的核擴散。
防核擴散
高濃度污水開始回收
據報道,福島第一核電站已從昨日下午開始,將2號核反應堆建筑屋外水坑中沉積的高濃度污染水回收到屋內的冷卻器內儲存(存量3000噸),以防止核擴散。
東電稱,目前在核電站1-3號渦輪機房的建筑物內外,總共沉積著6萬噸的高濃度污染水。不排除這些積水的話,將會使得反應堆冷卻機功能的恢復作業受阻。
為了收容這些高濃度污染水,東電在獲得政府同意的情況下,將原來存放在綜合處理設施內的1萬多噸低污染水排放到了大海中,以便騰出容量來接灌高濃度污染水。此事已經引起了周邊國家的抗議。東電表示,將把2號反應堆內冷卻水罐內的高污染水輸送到綜合處理設施中,再將屋外水坑中的高濃度積水輸入到冷卻水罐內,以增加高濃度污染水的存放量。
福島核廢水將持續擴散
30年后遍布太平洋
對于此次福島核電站核污水泄漏入海這一事件,有日本專家推測,30年后,福島第一核電站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整個太平洋,但濃度會變得非常低,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做出上述推測的是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研究員中野政尚。他曾用計算機模擬了銫在海中擴散的情形,中野推測說,這些放射性物質隨海流5年后可到達北美,10年后到達亞洲東部,30年后幾乎擴散至整個太平洋。但即使目前核電站內尚存的2萬噸高放射性污水也全部泄漏入海,其擴散區域的放射性活度在1年后也將被稀釋到每升不足1貝克勒爾,10年后將不足0.1貝克勒爾,對人體不會造成影響。
日本氣象研究所研究員青山道夫則表示,盡管隨著時間推移和海水傳播,放射性物質濃度會變得非常低,但按照現在的技術條件,放射性物質一旦泄漏便很難回收,因此有必要加強監測,關注其是否會經食物鏈在生物體內積聚。
核反應堆報廢推進難
穩定工作將長達數年
目前在日本災區,與核污染同樣引人關注的是福島核反應堆的報廢計劃。但由于反應堆的穩定工作預計需要長達數年才能完成,因此日方已同美國專家攜手,開始制定福島核反應堆報廢方案,與抗核工作平行推展。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其中4個反應堆由東芝負責制造,東芝除了派出800名工程師協助東電進行反應堆的冷卻工作與污水處理工作,也派出專家與美國專家聯手制定核電站全面停止運轉的步驟。
據悉,東芝方面提出了4個反應堆停運的十年方案,但政府方面認為,眼前就制定結束危機的方案為時過早。
為報廢福島核反應堆所做的準備工作包括處理核燃料、移走反應堆、拆除建筑物,并且清理附近的水與土。據東芝美國核能公司高級副總裁坂元稱,這些事務都能一一處理,但目前而言,情況太復雜,許多復雜因素都交錯在一起,使整件事情的推進相當困難。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建議政府在重災區設立經濟特區,讓居民在三年內免繳稅務,以協助當地經濟復蘇及推動重建工作。商報綜合報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