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有一句名言:“真理還沒機會穿上褲子時謊言已經滿街跑了。”這句話用在目前頁巖氣開發所面臨的狀況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今年4月,康奈爾大學的羅伯特·哈沃斯研究小組公布了一份關于頁巖氣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痛批開發頁巖氣的數個弊端,包括會加劇氣候變化、破壞地下水資源等。該份報告一經發布,便引起了廣泛關注。BBC不久之后便制作了一期名為《應對氣候變化,頁巖氣比煤炭更糟糕》的節目。似乎這種對頁巖氣不利的解讀和觀念已經開始蔓延。
5月4日,總部位于倫敦的全球變暖政策基金會(GWPF)發布了一份為天然氣正名的報告,該報告的結論與哈沃斯完全相反,認為頁巖氣是一種“儲量豐富、廉價且對環境友善的能源”。這份報告駁斥了哈沃斯報告中的數個觀點,認為哈沃斯得出的結論很多都建立在“推測“的基礎上,缺乏事實依據,所以才會得出錯誤的結論。遺憾的是,該報告的發布會僅吸引到了少量媒體參加。曝光問題總是讀者愿意看到,也是媒體愿意報道的,因此這報告的影響力遠不如哈沃斯那份批評頁巖氣的報告。這也反映出當下大多數人對頁巖氣持懷疑甚至反對態度的現狀。
在GWPF發布的這份名為《頁巖氣影響了誰》的報告中,不僅稱頁巖氣“將改變未來能源結構“,而且稱其會對貿易、地緣政治以及氣候變化政策產生深遠影響。該報告的主要負責人GWPF的馬特表示,目前頁巖氣開發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其儲量到底是否足夠豐富,而是如何以更為合理的價格大規模開發頁巖氣。
在發布會上,馬特反駁了“頁巖氣儲量雖大但卻難以開發”的觀點。早前有業內人士稱,目前全球的頁巖氣資源中僅有10%能夠開發,因此當下的頁巖氣開發熱潮僅是“曇花一現”。照此推論,美國的頁巖氣僅夠開發7年。馬特指出,這種觀點是站在投資者而非消費者的角度提出的。他表示,由于大量開發頁巖氣使天然氣價格下跌,因此頁巖氣開發商又開始希望抑制這股開發熱潮。
馬特認為,由于受先天條件以及自身能源狀況的限制,俄羅斯顯然不太愿意大規模發展頁巖氣。而歐洲各國由于容易受到來自環保組織的干預,頁巖氣發展也不順利。不過,歐洲恐怕最終還是難以拒絕這種儲量豐富的能源,特別是它并不需要來自政府的大量補貼。而中國則有望成為未來頁巖氣開發的主要增長國家。
關于頁巖氣給環境帶來的影響,在這份報告中也有所闡述。報告稱,隨著天然氣開發產業逐漸成熟,過程逐漸透明化,公眾對“頁巖氣給環境帶來破壞”的疑慮也正在逐漸減少。特別是對目前公眾最為質疑的,關于頁巖氣開發污染地下水資源的問題,這份報告做了很明確的解釋。頁巖氣在開發過程中的甲烷泄漏與開發常規天然氣時產生的甲烷泄露沒什么兩樣。而且這一現象自然界中也是存在的,例如在北極地區就很普遍。頁巖氣開發過程中處理廢水的方式與其他工業也沒有太大區別。頁巖氣會對地下水資源造成極大污染的說法只是反對天然氣開發者們過分夸大的說辭。
早前《紐約時報》曾發表文章稱,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Marcellus頁巖氣田的開發給當地環境和動植物帶來了嚴重影響。為此馬特親臨實地考察。在報告中,GWPF認為頁巖氣開發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十分有限,并沒有報道中那么夸張。《頁巖氣影響了誰》的公布就像一場及時雨,澆熄了反頁巖氣開發者大肆煽動的“頁巖氣威脅論”之火。頁巖氣開發對全球油氣價格影響恐怕遠大于其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它確實不是完美無缺的能源,但也不至于比煤炭還差。企圖誤導大眾的那些人應該也很清楚,頁巖氣是能源發展所需要的,而且它能夠給未來能源架構帶來極大影響。
任何能源開發技術都存在環境風險。目前媒體關于頁巖氣的負面報道,大多集中渲染其開發過程中使用的化學品有毒、致癌或者有放射性。這些報道并沒有什么意義。要知道,維生素也有毒;一杯咖啡中所含的致癌物質比一個美國人平均一年攝入的殺蟲劑殘留物中所含致癌物質還要多;連香蕉都有放射性。因此,真正值得討論的是,這些物質的放射性、致癌性、毒性到底有多少。
如果真的說頁巖氣的大熱影響了誰,恐怕就要數可再生能源了。眾所周知,高成本以及需要政府大量補貼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最大弊端。馬特的報告中引用了由美國能源信息署發布的《2011能源年度展望》中所公布的2016年各能源每兆瓦時發電成本預測(見圖表)。從圖表中可以看出,相對于可再生能源,在未來幾年天然氣發電仍具有價格優勢,而頁巖氣開發的大熱更會擴大這種優勢。
我想,只要是看過了這兩份完全對立的報告,就很容易明白哪一份是在闡述事實,哪一份是在妄加猜測。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奪人眼球的新觀點,而是冷靜客觀地分析頁巖氣開發這一數十年來最為重要的能源事件,并找出一條最恰當的發展之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