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會給深圳帶來了城區環境的變化,配套設施的完善,居民行為文明指數的提高。與此同時,大運會還給深圳留下了一個新的標志性的建筑---深圳灣體育中心。這個最初原本只是作為大運會南山分會場主要場館的體育中心,因為被定為大運會開幕式舉辦場地而引人矚目。
能“觀海”的體育場館
深圳灣體育中心位于深圳市南山區深圳灣畔,毗鄰香港,占地30.774公頃,總建筑面積達25.6萬平方米,2007年正式開建。因外形酷似春繭,大家又將深圳灣體育中心親昵地稱為“春繭”。
深圳灣體育中心采用“三位一體”結構,設有三大場所:體育場、體育館和游泳館,并將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置于一個白色巨型網格狀鋼結構屋面下,線條柔美,構思新穎,造型獨特。這樣的設計在世界范圍內尚屬首例,與“鳥巢”的設計手法異曲同工,施工難度也不亞于“鳥巢”。
與國內其他體育館相比,深圳灣體育中心最大的特點就是“觀海”。透過體育中心東面的“海之門”,就能看到正前方碧波蕩漾的深圳灣,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對面的香港,這是很少見的。縱觀國際上,設在海邊的海濱體育場有不少,但直接能看到海的卻很少見。
除了“觀海”之外,“春繭”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半圍合,半開放”。奧運會開閉幕式場館“鳥巢”是圍合式的體育館;亞運會開閉幕式地點“海心沙”則是全方位的室外展示,深圳灣體育中心既有室內場地,也有室外空間。借助“海之門”這一媒介,體育場的內、外空間將得到有機的融合,實現城市、海面、煙花等多種元素的結合,既展現了深圳作為海濱城市的美麗和活力,又為開幕式的創意提供了無限空間。
“春繭”具有五大特色
深圳灣體育中心的體育場設有1個標準田徑場和1個熱身場,共有2萬個座位,主要看臺設在西側,約1.2萬個座位,東側設置透空天空走廊,讓觀眾在觀看比賽時能感受到海的氣息;體育館呈圓形,有1萬多個座位,可布置16張乒乓球臺;游泳館有固定座位500個,可動座位1500個,還有1個多功能運動大廳,以便靈活應對今后經營。
承建深圳灣體育中心的華潤深圳灣發展有限公司相關人員介紹,為了將“春繭”打造成深圳的標志性建筑,“春繭”設計方案突出五大特色:“一場兩館”一體化設計,同時與商業設施、運動員接待中心復合,相對于獨立設置的單體建筑,更能有效、靈活地互相利用各種配套設施;體育中心將建設一個“大樹廣場”,可舉辦各種活動,并開設體育用品專賣店及其他服務設施,將成為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間;考慮到使用者及步行者的安全,“春繭”以“人車分流”理念,通過特殊的建筑設計將車輛和人流進行分離;“春繭”的鋼結構屋架被設計成具有裝飾性的外形,既是結構構件,又具有裝飾功能;“一場兩館”一體化緊湊設計,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各種設施緊湊集約設置,節省了大量空間。
節能建筑新典范
“春繭”將“一場兩館”同時納入一個屋檐下,其巨大的體量帶來的是對電力等能源大量的需求。在深圳夏熱冬暖的氣候條件下,如何做到利用最小的能耗為場館降溫,讓深圳灣體育中心真正做到低碳、節能?為此,設計者們采用了“利用自然通風為場館降溫”的辦法。
“春繭”本身成網格狀,有大量的通風口,而在“春繭”的兩側,又設置了大量的可開啟的玻璃幕窗。這可不是簡單的幕窗,深圳常年以東南風為主,因此在兩側設置大量幕墻開啟窗,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入穿堂風,使得南北朝向的體育館、游泳館、網球館和熱身館可以利用海風通風和降溫,達到節能的目的。
除了自然通風外,深圳灣體育中心還充分利用結構特點,收集雨水循環利用。
在體育中心結構的各個小板塊連接處,特別制作了一個個槽,設計師稱之為“天溝”,加起來有數萬個之多。這些槽是流水槽。深圳夏季雨水較多,在雨季來臨時,流水槽可以把屋頂的雨水充分收集起來,并依照所設計的最佳線路注入排水槽和雨水收集池,經過處理后,這些水可以用于整個體育中心的冷卻水和綠化用水。
9月后將對市民開放
雖然是為大運會而建,但在很多人看來,深圳灣體育中心的更大價值則是在大運會之后。
華潤深圳灣發展有限公司某負責人表示,深圳灣體育中心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大運會,但更重要的是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深圳灣體育中心的建設,是深圳市政府和南山區政府借大運會的契機,為市民提供一個高品位、全方位的鍛煉、休閑、娛樂場所,這個意義甚至大于大運會。”
目前,已經有10場大型演出敲定在大運會結束后登陸深圳灣體育中心,包括蔡琴演唱會、深圳衛視跨年演唱會等。大運會結束后的2011年9月,體育中心的各項設施將對深圳市民開放。
比賽安排
大運會中,深圳灣體育中心主要承擔著大運會開幕式和乒乓球的全部預、決賽。其中,大運會開幕式將于8月12日在深圳灣體育中心體育場盛大開幕。
除了開幕式,深圳灣體育中心還包攬了本屆大運會乒乓球的全部預、決賽。2011年6月15日,中國乒乓球公開賽作為大運最高級別的測試賽在深圳灣體育中心舉行,這也是春繭的“首秀”,所有的比賽、接待、觀賽流程都一律采用大運會標準。通過中國乒乓球公開賽,深圳灣體育中心的相關設施、人員都已經基本準備到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