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海寧打工的李明決定提前回老家,他所在的電池組件廠已經兩個月沒有開工了,盡管廠里組織培訓還提供一部分保底工資。不僅僅是李明所在的電池組件廠,國內不少光伏中小企業面臨著停產或者半停產的狀況。
由于歐債危機的日益深化,使得兩頭在外的國內光伏企業深切地感受到了寒意。業內驚呼,行業洗牌時期已經到來。據本報調查,在中小企業被迫停產或者半停產后,不少企業開始抱團出擊,而大型企業仍然穩步擴張,奠定江湖地位。
中小企業生死劫
訂單!仍然是訂單!李明向記者介紹,工廠里沒有開工是因為沒有訂單。據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稱,這股寒流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刮了起來。
沈福鑫表示,我國光伏企業90%的市場份額都在國外,從今年二季度開始,依賴于國際市場的國內光伏企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危機。上海超日副總經理張劍表示,作為電池組件商,成本下降,但是電池片組件的價格也在下降。
“盡管大企業沒有停產,但隨著價格的一路下滑,企業承壓加大。”沈福鑫對記者表示。受歐洲市場萎靡及國內市場啟動乏力的影響,國內光伏市場全產業鏈產品價格一路下滑。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最新統計,國內多晶硅現貨主流報價為35萬元/噸,比年初70萬元/噸的報價低出一半;而光伏電池組件價格也在過去三個月內下降30%。
這股寒潮讓近兩年新加入的光伏企業有些措手不及。
浙江義烏市浪莎四期工業園區內,浪莎集團專門劃撥做光伏生產的三個廠房仍然空置,而依照早前規劃,現今其設備應已經安裝完畢。
“今年的產能相當于2008年的兩倍。”沈福鑫仍然認為,訂單不理想才是此輪價格下跌的真正原因,盡管產能有這些么多,但并未真正釋放出來。今年上半年也僅僅有部分生產線開始釋放產能。
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寒風刮起之時,當時的光伏企業便領略了寒意,但是隨著多晶硅價格的復蘇,盡管工信部三令五申光伏產業多晶硅產能過剩,但各地仍紛紛上馬生產線。而就浙江地區而言,2011年已經擁有200來家光伏企業,相當于2008年企業數的兩倍。
“市場報價已低于成本價”
在一些訂單不理想的中小企業停產或者半停產的同時,一些大型光伏企業同樣受到此輪光伏寒流的影響,在美國上市的尚德、晶澳、中電光伏、賽維LDK等光伏企業,二季度業務均出現虧損。
盡管英利綠色能源是在美國上市公司中少見的二季報顯示盈利的企業,但在接受采訪時,英利一位負責人仍然表示,在三季度,英利將因匯率的拖累使業績受到影響。
在談到此輪價格下跌使企業受到影響時,上述負責人舉例說明,去年供應國內的金太陽工程,電池組件優惠價格尚為10.05元/瓦,但是今年的價格已經降到了8元/瓦左右。“今年的電池組件價格比去年的優惠價還要低20%左右。也就是說,在成本下跌的同時,成品價格同樣下降。”
上海超日副總經理表示,盡管各個廠家的價格有所不同,但是,目前市場報價已經低于一些企業的成本價,這是不少小企業不得不停產的原因。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