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偌大的南京化工廠原址,30多名技術人員忙著給這片被污染近60年的土壤做“體檢”,為日后修復做準備。從蘇南到蘇中,20多個土壤修復項目正在啟動。
當一座座城市關停搬遷污染工廠,嘗試土壤修復以期緩解發展空間制約時,有一個聲音不可忽視:土壤修復不妨慢一些,而從推進立法到制定標準、健全監管不妨快一點。為了更好地給大地療傷,我們需要審慎前行。
一塊地的“重生”有多難
蘇州化工廠原址,占地600畝;南京化工廠原址,占地700畝;南通姚港化工區,占地600畝;常州化工廠原址,占地1500畝……一個個土壤修復大項目紛紛啟動,加上已完成的近10項土壤修復工程,足以表明土壤修復在江蘇的熱度。
“全省污染場地修復工程總金額十幾億元,以化工、印染等行業為主。”江蘇大地益源環境修復公司副總經理辜曉平說,近3年該公司已在全省承擔9項土壤修復工程,去年合同額9000多萬元,今年可達1億。
去毒療傷,每一塊地的“重生”都歷經艱難。
南京浦口區浦津化工公司原址圍墻內,省環科院工程師胡嵐有些感慨——他跟十幾名技術人員花了一年半時間,才把這30畝污地變回凈土。2003年,運營十多年的津浦化工搬走,廠區由浦口區收回,次年邀請省環科院進場調查。
“我們把1.1萬平方米的生產區分成3塊,打了20多個直徑1米的孔,每隔半米就取一個樣。污染到達地下5米,最深處超過8米。”胡嵐說。實驗室里,技術人員對上百份樣土做了兩個月測試。“當地想拿這地蓋商品房,由于國內沒住宅用地土壤標準,我們參照荷蘭標準,按工廠產品成分做了3種污染因子的檢測,結果樣樣超標,其中硝基苯超標123倍!”
隨即,省環科院拿出修復方案:異位修復,把污染的土壤挖走焚燒處理,再換新土回填,效果徹底但需四五千萬元;綜合修復,只換重度污染的土,中度、輕度污染的原地處理;生態修復,種黑麥草吸收污染因子,僅需十幾萬元,可時間長達一二十年。
2008年,江浦街道拿到地之后將修復工程對外招標,省環科院中標后于當年9月啟動修復,至通過省里驗收歷時一年多。“中標價551萬元,按這費用要達到荷蘭標準,我們采用的是綜合修復。挖走處理少量重污染土,中、輕度污染土原位處理:先在現場攤曬,自然揮發,降低污染濃度后依次放進5個大池子‘洗澡’,池里加入不同濃度的化學試劑。土洗干凈后回填原位,現場種上黑麥草。”胡嵐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