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在歐美、日本發展非常迅速,是一種基于市場的、全新的節能項目投資機制,國外一般簡稱為“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而在國內,這種模式逐漸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據了解,國內目前從事合同能源管理的企業已有1000多家,但縱觀屬于高耗能的陶瓷行業,打出合同能源管理旗號的企業寥寥無幾,記者近日即拜訪了從事合同能源管理的佛山市啟迪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麥振華,麥總同時具備了高級能源管理師、審計師的身份。
麥總告訴記者,佛山市啟迪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給外界的印象是一家從事噴槍研發及生產的企業,其核心技術“預混式二次燃燒系統”擁有專利技術23項,但啟迪的經營模式卻大大迥異于傳統的噴槍生產企業。據麥總介紹,傳統的噴槍企業只負責噴槍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但啟迪并不僅僅銷售噴槍產品及技術,而是涵蓋一系列的節能“服務”,通過與客戶簽訂節能服務合同,最終以節能效益分享為目的。其具體的服務流程大致包括:項目前期能源審計(節能診斷);節能項目設計;節能服務合同的談判與簽署;節能項目融資;原材料和設備采購、施工、安裝及調試;運行、保養和維護;節能效益保證;節能服務公司與客戶分享節能效益。
例如啟迪公司圍繞其核心技術“預混式二次燃燒系統”,先給陶瓷企業制定改造方案,得到陶瓷企業肯定后與其簽訂能源管理合同,前期先進行未改造前能源基準測算,得到原始基準值,然后根據方案進行改造,配備專利技術“預混式二次燃燒系統”噴槍,待一切運行正常后,再進行改造后的能源測算,通過與前期的基準期進行比較,在合同期內獲得一定的節能效益分成。
該模式完全跳脫出裝備設備只賣設備的單一模式,靠后面的節能效果獲得紅利,而不靠設備賺錢。麥總表示,他們啟迪既不同于傳統的噴槍制造商,也區別于一般的技術服務及咨詢機構,也與市面上靠出租設備的融資租賃企業不同,即他們這種節能服務公司,在項目合同期內,對項目有關的投入,包括土建、原材料、設備、技術等擁有所有權,并與客戶分享項目產生的節能效益。在合同期結束后,節能服務公司在其項目資金、運行成本、所承擔的風險及合理的利潤得到補償之后,設備的所有權轉讓給客戶。客戶最終獲得高能效設備及所節約的能源成本,并享受全部節能效益。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能源消費大國,同時也是能源效率低、能源浪費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過去,我國的節能工作主要是通過政府節能主管部門、各級節能服務機構和企業節能管理部門三位一體的節能管理體系來開展。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原有的節能管理體系已不適應形勢的變化。另一方面,在新的形勢下,企業的自主權擴大,節能已由原來的國家投資行為轉變為企業的自主行為,節能的阻力主要表現為節能投資的市場障礙。由于大多數節能項目的規模和經濟效益在企業經營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加上節能技術引入的成本及其投資風險,多數企業往往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擴大生產和增加產品的市場份額上,通常并不把節能放在主要地位,從而使大量的節能項目難以實施。從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型國家的節能事業發展的經驗來看,合同能源管理這種節能新機制將在未來適合我國的情況,對于陶瓷行業這種能耗大戶來說,非常值得嘗試推廣,節能服務公司完全可以結合陶瓷行業的實際情況對節能項目進行投資并從中獲得盈利與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