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經濟學家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預測21世紀影響人類的兩件大事,一件是以美國為首的高新技術革命,另一件就是中國的城市化。為什么中國能占據其一?因為,中國城市化不斷的發展,不斷要消耗能源資源,對全球來講影響深遠。
過去我們習慣講,我國的能源消耗大體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工業用能,第二部分是交通用能,第三部分是建筑用能。最近我留意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對節能減排任務進行重新劃分,第一是工業節能,第二是建筑節能,第三是交通節能。別看三者的順序僅是簡單的調整,卻反映出建筑節能在整體國家節能減排位置中的提升。
建筑總能耗大且逐年上升
有人問我,我國的建筑能耗在全國總能耗的占比是多少?官方的數字是27.5%,這是住建部從建設部門統計數據中折算出來的建筑運行能耗,遠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建筑能耗占比40%的水平。其中,建材生產、建設過程等所耗的能源,都沒有統計進來。但實際上沒有建筑,這些能耗是不可能產生的。如果把這些都加進來,從建筑的全壽命周期來計算,這個數字大概在35%左右。
但是,我國的建筑總能耗卻是巨大的,截至目前,我國建筑耗能已超過5億噸標煤。其實,計算建筑能耗更要與建筑面積結合起來。我國目前存量建筑面積是490億平方米,按照世界銀行最新預測,到2020年還將新增建筑面積200億平方米,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建筑耗能還將會上升。對此結論,有些同志會誤解,說我們搞這么多年的建筑節能,怎么建筑能耗還上升了?特別是有些行業之外的人士,曾經某些政協委員聯名提案,說某某城市開展建筑節能,都達到50%了,為什么我們能耗還增加了。我聽完以后,有點哭笑不得。我就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上海30年前的住宅并無多大能耗,因為沒空調,沒采暖,最多有一臺電扇,一臺小電視?,F在時代發展了,空調有了,采暖有了,也提倡節能了,可上海家庭的建筑能耗比以前減了嗎,不可能減的。所以,我要給大家樹立一個觀點,在中國搞建筑節能不要認為建筑的總能耗就要下降,未來可能是這個趨勢,但現在做不到,現在中國的建筑總能耗,只能是上升,甚至在國家總能耗的比例還會繼續增長。
建筑節能與室內環境改善存在矛盾
一個好的建筑最大的目的就是滿足人的居住生活工作要求,這里面包含兩個發展方向。首先是要提高人們居住的舒適度。比如說,北方很多地方對于供暖的要求僅僅是控制在16攝氏度以上。這是什么概念?這種溫度下,人需要穿相當厚的衣服才不會感覺冷,事實上并不舒適,而我們需要提升溫度來改善人體的舒適度。在北京,供暖溫度大多控制在20攝氏度上下。其次要改善室內的空氣質量。通風換氣是人類對于呼吸健康的基本要求,沒有新風,室內存留和人體散發的污染物便無法排除,進而對人的健康造成影響。如果沒有窗戶,就需要通風空調系統來完成這項工作。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中國建筑節能的兩大矛盾,一個是建筑節能與提升室內環境水平的矛盾;另一個是建筑節能與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矛盾。人類對于室內環境和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建筑能源消耗就越來越多。不管是提升舒適度,還是加大新風量改善室內空氣質量,都需要能源支持。在國家大力倡導節能減排政策的背景下,在建筑能耗中占有一半比重的采暖空調卻似乎在“唱反調”。各類能效標準不斷修訂,使得我們常常要“一箭雙雕”。這兩個矛盾不可避免,又迫在眉睫。
對待這個問題,世界上總體走出了兩條路線。發達國家首先充分保證人類的舒適度和健康性,然后再談節能。這和他們的資源優勢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有很大關系。
中國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線。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享受”。因此,我們所追求的是舒適度和健康水平適度提高,并兼顧節能問題,以求得一種和諧。在科技水平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這種狀態也在不斷改善和推進,許多產品不僅更節能,還充分滿足了人類對于舒適和健康的需要。
想要協調好這兩個矛盾,既是政策問題,又是技術問題。節能減排是中國長期的發展戰略。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雖然我國人均能耗很低,但總量仍很大。在人均資源儲量并不寬裕的情況下,這點我們必須重視起來,節能工作也因此變得緊迫。行業各界包括產品制造商、系統設計者、建造者以及運行管理者,都需要攜起手來,一起為節能減排作出貢獻?!?/p>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