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伏發電是從根本上實現能源發展持續化的最佳途徑之一。在當前傳統能源瀕臨枯竭,油、煤和天然氣價格節節攀升的緊迫形勢下,加快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對于改善我國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立時指出,太陽電池的高成本是當前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而高純多晶硅的緊缺則是降低太陽光伏電池造價的瓶頸。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實施新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措施,引發了世界范圍內建設家庭光伏發電站的熱潮,開啟了通過擴大市場規模促進光伏發電系統降低成本的模式,同時推動了光伏發電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形成良性循環。但是,高純多晶硅的緊缺導致價格長期居高不下,制約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技術不成熟是導致這種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據聞立時介紹,在世界多晶硅產業中,發達國家的企業占據絕對優勢。由于改良西門子法生產的多晶硅產品占了絕大多數,因此被認為是當代多晶硅生產的主流技術。但是,它既不能生產芯片用的最高檔次優質品種,又不能在擴產和降低成本方面跟上光伏產業前進的步伐,從而導致了多晶硅嚴重缺貨的被動局面。“形成這種態勢的根本原因,在于改良西門子法在技術上的先天性不足。”他說。
如今,世界多晶硅產業已由改良西門子法一家獨大的格局,進入了一個多種工藝技術既相互競爭,又協調發展的時期。當下的總體情況為:改良西門子法產業化較早、安全性和環保性好,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但存在投入過高、投資周期長、經營風險偏高等不足;硅烷法有利于為芯片業服務,但生產安全性還有待提高;流化床法的成本和電耗較低,但存在產物的污染問題;冶金法在為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服務方面,擁有成本低的優勢。與改良西門子法相比,后三種方法均顯示出誘人的前景,但要發揮更大作用還有一段路要走。
近年來,受廉價勞動力、產業鏈配套、原料來源便利、市場需求大、投資環境好等因素的影響,發達國家的制造業不可逆轉地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的信息、微電子、家電、多晶硅片、太陽電池、光伏發電系統等產業均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國內的多晶硅產業卻很薄弱,無法滿足下游產業對多晶硅日益增加的需求。直到2005年,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多晶硅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尚微不足道。
一段時期以來,中國多晶硅產業試圖引進國外先進的多晶硅技術,但面對的國際環境卻十分嚴峻。他們起初是面對國外同行的高要價,隨即升級為拒絕合作,甚至演變為“不對中國轉讓技術,不向中國轉移產業”的行業默契。聞立時說:“中國必須獨立地發展多晶硅產業,改變現在這種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為此,我國應制定支持自主創新的科技政策,建立可依靠的團隊,通過自主創新掌握多晶硅產業的核心技術。”
他認為,我國應反對不計成本的引進和仿制,打破行業壟斷,鼓勵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進入;要全面兼顧突破關鍵技術,發展安全性能有保障的硅烷法,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新一代西門子法,傳統冶金與載能束處理結合的新一代冶金法等,通過市場競爭找到各自科學合理的定位,實現協同、快速發展。
摘自“中國光伏行業網”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