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時評:治理大氣如治黃 需要組織保障
發布時間:2013年1月17日 來源:北京青年報
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難點就是需要各地區協作,實現多項污染物協同減排。一些治理大氣污染成功的國家的經驗表明,各個相鄰地區在大氣污染治理中,組成了一個咬合緊密....
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難點就是需要各地區協作,實現多項污染物協同減排。一些治理大氣污染成功的國家的經驗表明,各個相鄰地區在大氣污染治理中,組成了一個咬合緊密的鏈條,只要有一個地區“掉鏈子”,整個區域的減排效果都會受到影響。
伴隨降雪和冷空氣的光臨,入冬以來北京最嚴重的霧霾天氣終于告一段落,被霧霾折磨6天后,北京人終于可以比較痛快地呼吸了。但此次大氣污染災害波及中國中東部地區,涉及范圍之廣令人震驚;而且,污染過程中表現出的城市之間大氣污染的“傳染性”,讓人深思。
在霧霾污染最為嚴重的1月12日,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24小時均值顯示,當晚,北京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莊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為960微克/立方米。數據顯示,在此次霧霾災害中,京津冀區域內城市大氣污染變化過程呈明顯同步性,重污染天氣一般在一天內先后出現。正如專家指出的,受大氣環流及大氣化學的雙重作用,我國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明顯,相鄰城市間污染傳輸影響極為突出。
此次霧霾災害天氣的形成,與氣象、污染排放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就是細顆粒物。細顆粒物的成因復雜,約50%來自燃煤、機動車、揚塵、生物質燃燒等直接排放的一次細顆粒物;約50%是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污染物,經過復雜化學反應形成的二次細顆粒物。
研究表示,控制細顆粒物污染,必須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政策。這意味著,要想使北京上空的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開展區域聯防聯控勢在必行,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
在此次霧霾災害天氣中,北京市首次拉響橙色警報,緊急啟動“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北京共有58家企業完全停產切斷污染源;41家企業通過降低生產等方式,降低了30%以上的污染排放;在京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停駛公務用車30%。但效果并不明顯。原因也很簡單,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難點就是需要各地區協作,實現多項污染物協同減排。一些治理大氣污染成功的國家的經驗表明,各個相鄰地區在大氣污染治理中,組成了一個咬合緊密的鏈條,只要有一個地區“掉鏈子”,整個區域的減排效果都會受到影響。
目前的情況顯示,此次霧霾重污染天氣,是典型的跨地區連片污染。有分析指出,“大量外來污染物侵入北京,導致區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出現疊加”。以PM2.5的重要來源燃煤污染為例,北京每年燃煤量為2000多萬噸,而天津達7000萬噸,河北的燃煤量則高達2億多噸。數據顯示,在京津冀等國內主要區域經濟體內,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濃度外來的“貢獻率”達30%至40%,可吸入顆粒物為16%至26%;區域內城市大氣污染變化過程呈現明顯的同步性。因此,在流動不羈的大氣面前,沒有城市可以獨善其身;在大氣污染的治理過程中,既要有嚴格的“屬地管理”,也需要各城市“協同”作戰。
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災難深重,被稱為“中華民族之憂患”。為了化害為利,我國成立有黃河水利委員會,在黃河流域橫跨多個省區行使水行政主管職責,其機構規格為副部級。如今,曾經桀驁不馴的黃河早已溫順,但同樣侵害民眾健康甚至生命的嚴重大氣污染,卻日益肆虐。面對更為復雜和棘手的環境問題,同樣需要建立有力的組織機構,來保障各省市共同承擔責任,履行義務。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