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力爭明年全市20%社區建成循環型社區 新建低層住宅應配置太陽能熱水系統
到2010年,深圳力爭全市20%的社區基本建成循環型社區。深圳市發改局與市民政局聯合起草的《深圳市循環型社區規劃與實施方案(草稿)》(以下簡稱《方案》)昨日公布并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根據循環型社區建設指標,要求社區綠地率不低于30%;建筑物頂100%使用遮陽設施,或采用綠化屋面;具備太陽能集熱條件的新建十二層以下居住建筑,應當為全體住戶配置太陽能熱水系統等。深圳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解釋,循環型社區必須是生態、節約、便捷、和諧的社區。
循環經濟理念貫穿社區生活
據介紹,深圳社區平均用地規模為3.191平方公里,寶安、龍崗、鹽田三區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羅湖、福田、南山三區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平均規模最大的為龍崗區,社區平均用地規模達到5.7余平方公里,為全市平均的1.8倍;最小的福田區社區平均用地規模僅為0.848平方公里,僅為全市平均的27%。
而從人口分布密度來看,除鹽田區外,特區內其他區均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寶安區與全市平均水平持平,鹽田區和龍崗區則遠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從社區人口規模來看,除寶安區外,其他區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流動人口在寶安聚集。
從具體區域來看,全市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區域差異,特區內外具有一定的距離。特區內四區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優于特區外兩區,同時由于大量的流動人口聚集于寶安、龍崗兩區,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更為強烈和集中,使得特區外基礎設施顯得更為緊張和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的服務需求。
深圳市發改、民政部門在制定《方案》(草稿)時明確提出,在加強全市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應更注重完善特區外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分清輕重緩急,制訂更切實的建設計劃,以促進全市社區的和諧發展。
《方案》(草稿)提出,到2010年,循環經濟理念貫穿社區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綠色消費行為基本形成,社區居住環境明顯改善,通過循環型社區示范和推廣,全市20%的社區基本建成循環型社區。到2020年,深圳則力爭全市90%以上的社區達到循環型社區建設標準。
循環型社區須達17項指標
從全市社區建設總體情況來看,除目前已開展部分試點項目,如梅山苑、僑香村、深支村等取得一定成效外,全市社區整體上均屬于傳統性質的社區,存在著資源利用率不高、資源再利用率低、污水處理率低及不良消費觀念與習慣等問題,距離建設循環型社區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社區結構混雜等問題,也給循環型社區的建設和組織管理造成一定困難。
循環型社區不僅僅要求在社區規劃、建設中有節約和環保的功能,而且要求在社區管理和基本服務中,充分考慮節約資源、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運作機制,是硬件設施和軟件管理的有機結合。深圳制定循環型社區的主要技術特征和考核驗收指標包括社區綠化覆蓋率、雨水利用設施、新建建筑節能達標率等17項具體指標,其中新建建筑節能達標率,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率,水、電、燃氣分戶、分類計量等指標值要求達到100%。
循環型社區主要建設指標
●社區綠地率不低于30%,有社區公園,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平方米/人。
●社區公共照明節電率要達到30%以上。
●建筑物頂100%使用遮陽設施,或采用綠化屋面。
●具備太陽能集熱條件的新建十二層以下居住建筑,應當為全體住戶配置太陽能熱水系統。
●家庭照明燈具60%使用節能燈具,新增電梯設備100%使用高效節能電梯.
●社區垃圾分類回收率(實行垃圾分類收集的住戶占總住戶數的比例)達90%。
據《深圳市循環型社區規劃與實施方案(草稿)》
-社區建設目標
舊村社區:改頭換面
明顯改善舊村臟亂差的面貌,供水、供電、電信、排水、垃圾處理等設施達到相應標準要求,建立起有效的治安防范體制,居住環境得到有效提升。
傳統社區:完善配套
挖掘其在資源節約方面的潛力,推廣節約消費,重點建設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太陽能利用工程,并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新型社區:生態節能
普及現代文明生活方式,推廣節約型的生活方式,推行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形成具有生態內涵的社區文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