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中國人有一個傳統的置業習慣,一定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才算安了一個家,置一套房子常常代表著擁有了固定的產業,是將來要留給子孫后代的固定資產;對于一套自有住宅來說,國家目前規定的產權是大于70年的年限,但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尷尬的事實,很多房子經過短短十年的時間,就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更別說留給子孫后代了。外立面斑駁、規劃不合理、配套短缺,甚至還有一些房子由于建設時存在的質量問題,房屋使用壽命根本達不到七十年。
因此,如何真正做到百年建筑,已經不只是一個開發商的口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中國的房子與西方國家比較起來,其壽命大大低于西方。以中國杭州的蕭山為例,從78年改革開入以來,農民已經開始建造第五代房子了。而西方國家的房子房齡在百年以上的到處都是。中國的建筑住宅的規劃是存在很大的問題的。
在全球低碳經濟大的環境下,中國的低碳經濟的方向主要在三個方面:第一是住宅領域、第二是交通領域、第三是火力發電領域。中國的節能住宅是中國低碳經濟前提下潛力最大的一個領域。
如何規劃發展中國的節能住宅領域,是我們政府部門、房地產行業及每一個國人所深思的問題。
▲▲讓房子不落伍
對于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人們來說,更為關注的是房子的面積,而不是房子的戶型、配套、景觀、容積率等概念,但是對于進入到商品經濟的人們來說,一套房子已經不僅僅有居住功能,人們對其居住小區的內涵、細節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能讓當下的建筑滿足人們未來的需求,就是對開發商開發的建筑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個考驗。很顯然,商品經濟條件下,住房提高的不僅是房價,它也提升了人們的居住品位。人們買房時不再只關注這套房子質量如何,是否能經得起百年風雨的洗刷,消費者更關心的是這個樓盤的綜合品質。而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也是未來這個樓盤是否具有保值、升值能力的重要指標。
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全國曾一度興起過白瓷磚外立面,無論是辦公樓、公用建筑還是居民住宅樓,不論建筑物的個性品位一律紛紛仿效。由于難以保養,經歷了十來年的風吹日曬和塵土襲擊之后,如今這些年代并不算久遠的建筑已是“一臉滄桑”,“面色”暗黃,看上去陳舊不堪。對買家來說,建筑物過快的折舊速度無疑令他們當初高價購買的產品價值大打折扣。
如果說外立面還僅僅是表面現象,那么已規劃好的停車位是否充分考慮到了社區今后的發展需要,戶型是否實用,并且具有一定的靈活度,選用的建材和精裝修是否大方耐用,其風格在若干年后是否仍不顯落后等,都和每一個購房者的生活質量、樓盤的保值性息息相關。
▲▲節能住宅將是未來趨勢
雖然說到底,可持續發展其實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只能考量不能評判,但對于近年來頻繁出現的“環保節能型”住宅,被業內人士公認為是未來建筑的必然趨勢。雖然目前全國市場上仍沒有一家零能耗的住宅,但“外墻外保溫”、“斷橋隔斷”等這些新出現的名詞也開始被許多購房者所熟悉。
如果說,買房時的房價決定了首付款的多少,那是否具有環保節能功能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后期的投入。某開發商負責人談到,他們在開發項目時,雖然使用環保節能型材料將建筑成本提高了三倍左右,但是由于房間隔熱效果好,因此他們粗略地算了一下,業主入住后,一年的空調費就能省下幾千塊錢。2厘米的外墻外保溫厚度相當于20厘米厚的內保溫效果。運河上郡做了4厘米厚的外墻外保溫,因此就相當于給樓房穿了一件40厘米厚的衣服。因此,能大大降低空調和取暖設施的使用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