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灰色頭盔,穿著嫩黃色運動衣,當王小涵跨下插著“新起點,新旅程”紅色小旗的自行車,來到北京林業大學“測測你的入學排放量”站臺前,被告知成為第一個零排放上大學的人時,她的眼眶有點濕了。14天來,從西安到北京騎行1200多公里,一路的風風雨雨、酸甜苦辣,頓時涌上心頭。
無獨有偶。在北京聯合大學的報到臺前,也有一位從新疆來的男生,他從哈密出發,整整騎行了25天,來到北京上學。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著當代大學生的嶄新風貌,呼喚著“綠色出行”的回歸。
自行車回歸難在哪里
曾幾何時,中國被稱為自行車王國。北京天安門廣場如潮水般的自行車車流,曾經是中國的標志。
長安大學教授、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原副局長段里仁保存著北京自行車發展的完整數據:1981年全市擁有自行車150萬輛,1985年達到280萬輛,到1989年突破了400萬輛。自行車出行比例的峰值出現在1986年,達到60%,這意味著當時每天有六成的市民依靠自行車出行。
但到1993年突破600萬輛大關后,北京的自行車擁有量增勢明顯減緩,自行車的出行比例也逐步下降。根據交通部門統計數字,從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是北京市自行車出行比例急速下降的10年,到2009年已不到20%。與此同時,北京的機動車保有量猛增至400多萬輛,而截至今年9月6日,已突破450萬輛。
隨著機動車越來越多,城市道路擁堵愈演愈烈,汽車尾氣排放也已成為城市空氣主要污染源,人們又開始懷念起自行車時代,倡導“綠色出行”,讓自行車回歸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可是,當你真正騎上自行車走上街頭,便會發現現在的情勢完全變了,簡直是寸步難行。
首先,自行車道基本沒了。由于機動車的高速發展,雖然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寬,但自行車道幾乎都被取消,連人行道也越來越窄。騎車的人,要么混雜在靠路邊的公交車道上騎行,要么在人行道上穿來穿去,不僅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還會影響交通,甚至威脅到別人的安全。
其次,自行車沒地方停了。過去隨便找個路邊樹蔭下,車就擱下了。如今,但凡有個空地,都叫機動車給占了,要找個地方停車還真不容易。
“現在騎自行車太累、太危險了!”家住北京雙井橋東面廣渠路上的李夢瑤,前些日子不得不放棄騎了20年的自行車。他說,上班的一路上,先是舊居民樓的私家車占了自行車道,然后是一片住宅小區施工工地的公車占了道,到了公司門口,原先的自行車道也變成了機動車的停車位。沿途,他在街上與公交車、小汽車、電動車展開貼身“肉搏”,還得扛著自行車穿過地下通道,辛苦系數與危險系數實在是太高了。北京市最新公布的自行車出行環境滿意度調查顯示,有近四成的受訪者表示不滿意。
此外,受到奢華風氣的影響,出行工具成為身分的一種象征,騎自行車常常被人看不起,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遠離自行車。
“現在有一種很不好的社會風氣,覺得騎自行車是一件很掉價的事。領導坐專車,大款開豪車,小款打出租,好單位有班車,最后只有窮學生和平頭百姓騎自行車了。”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鄭也夫說,有一次他應邀參加一個重要的國際會議,當他騎自行車到達賓館大門口時,卻被門衛攔住不讓進,原因就是賓館內沒有自行車停車位,只能把自行車放到外面。
下好自行車租賃這盤棋
為了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近年來一些大城市推出了自行車租賃服務。比如,北京市在去年7月通過的《建設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綠色交通行動計劃》中,計劃將依托軌道交通站點和公交樞紐,設置1000個左右自行車租賃點,形成5萬輛以上租賃規模。
今年3月,北京市又在《“綠色北京”行動計劃》中闡明,到2012年形成約500個租賃點,2萬輛以上租賃規模;到2015年要形成約1000個租賃點、5萬輛租賃自行車的規模。爭取在2015年,北京市自行車出行比例達到23%。
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北京自行車租賃市場混亂無章,自行車多殘舊不堪,不少租賃點甚至找不到工作人員。筆者在北京雍和宮地鐵、朝陽醫院、公益西橋地鐵等幾個公共自行車租賃點觀察了一下,前來租車的人少之又少,有的租賃點的自行車甚至倒在地上,車身布滿灰塵和垃圾。在阜成門地鐵站的入口處,一個小商店的老板說,在不遠處曾有一個自行車租賃點,多是游客租借。后來租車的人越來越少,公司賺不到錢,早在一年前就把自行車都撤走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