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創新機制 培育建筑節能服務市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種基于市場的、全新的節能模式——合同能源管理(簡稱EMC)在歐美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萌生并逐步發展,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種新興的適用于工業節能和建筑節能領域的節能服務產業,節能降耗貢獻十分顯著。EMC并非產品、設備或技術推銷或推廣,而是推行一種減少傳統能源成本的能源管理方法。它通過以贏利為目的專業化公司——節能服務企業(簡稱ESCO)進行運作,集咨詢、融資、設計、施工、調試、運營(也有部分非運營的BOT模式)為一體,從節能改造所獲節約的能源費用中收回投資,并與客戶共享節能效益。EMC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并節約能源,且客戶一般不必投入資金或投入少量資金,得到了建筑業主和使用者的普遍認可和青睞,甚至被人形容為一道“免費的午餐”。
我國于1997年將EMC模式引入中國,經過十年的探索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07年實施節能項目1723個,其中建筑節能項目約占50%。培養建筑節能服務市場,是創新建筑節能市場機制的必然選擇。
1、構建多層次的節能服務體系
節能服務企業是節能服務產業中鮮活的中堅力量,豐滿的節能服務企業結構是節能服務產業成熟的重要標志。針對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和異質性,以及長期大規模建筑節能目標的實現,建筑節能服務市場需要大量不同規模、不同特點、不同技術重點、不同經營理念的節能服務企業滿足各方需求,因而構建起多層次的節能服務企業體系是現階段十分緊迫的任務。
(1)培育現有企業發展壯大
雖然當前國內節能服務市場上現有企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們卻是在我國的節能服務市場上自發生成,且經過激烈競爭存活下來的,生命力極強,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將是我國節能服務市場的主要力量。它們的發展滿足服務需求多樣化和異質性的要求,是得到市場檢驗,符合產業發展基本規律的。因此,政府應積極采取激勵和稅收政策,并與現行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各種政策對接,為它們掃除障礙,鼓勵它們發展壯大。
(2)成立政府控股節能服務集團
在市場初創期,為解決企業規模小、信用度不高、融資難等問題,可考慮吸取國外經驗,利用政府在吸引資金、人才和物資配備、信用度等方面的優勢,成立政府控股的大型節能服務集團,同時并購目前市場上那些前景欠佳,但卻特點鮮明的企業。政府控股節能服務集團的成立,實際上是搭建起具有公信力的契約與融資平臺,不僅對挽救節能服務企業、穩定市場起到積極作用,還能充分利用這些企業已有的資源、人才、技術,幫助集團發展。由于當前我國建筑節能市場上存在著民眾節能意識不強、對EMC模式不熟悉等問題,成立政府控股的節能服務企業率先實現政府辦公建筑節能改造,能夠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宣傳效應,進而拉動節能產業的市場需求,促進節能市場的發展。
(3)促進節能服務戰略聯盟形成
戰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為達到一定的戰略目標而建立的優勢互補、共同開發市場、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合作關系。由于戰略聯盟組織的網絡效應、分散性、群體性、動態性等特點,能夠為具有不同優勢特長企業帶來動態一體化效應,降低各自談判費用,加強了解與合作,促進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當前國內節能服務市場上的企業多為技術(產品)推廣型。該類節能服務企業是相對于綜合服務型企業而言的。綜合服務型企業是指企業不僅向其客戶提供節能技術或產品,而且從日常系統運行維護、用能行為管理、設備保養等方面為客戶提供咨詢、方案設計,幫助客戶實現減少能源消耗目標的服務模式。從宏觀和長期的角度看,綜合服務型經營模式對資金、人才、設備、服務的要求很高,是EMC中最高層次的。發展綜合服務型企業有利于降低客戶成本和整個市場成本,提高服務效率。但我國市場上這種類型的企業數量極少,遠遠滿足不了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還是屬于技術(產品)推廣型, 且技術特長不一,分別從事建筑采暖、空調、照明、電梯、蓄冷蓄熱、地源熱泵以及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等各項技術和產品開發或服務,相互間具有極強的互補性。引導這些企業在針對不同項目時按需組織起戰略聯盟,將十分有利于降低各自談判費用、降低總成本,增進相互間認識,消除壁壘,有利于未來聯合向綜合型節能服務企業發展。
(4)發展國際合作企業
歐美等發達國家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早,在技術研發、融資體系、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積累,其節能服務品質和規范性都大大高于我國。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國際合作節能服務企業不僅是解決國內企業資金缺乏的有效措施,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將產生一系列溢出效應,有利于跨越式地提升我國節能服務市場質量。整體節能服務質量的提升不僅需要健全的信用制度做支撐,還需要高素質人才、完善的制度標準,嚴格的質量監測體系等一系列配套要件做保障。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正處于轉型期,這些配套要件明顯滯后于市場的要求,如果一味地沿著摸索式路徑發展,將大大延長整個成熟產業和市場的形成。因而必須創新發展思路,加大開放力度,充分利用國際合作帶來的諸多積極溢出效應,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完成市場化轉型。目前,國外一些知名的節能服務企業如德國西門子、美國霍利維爾等已經悄然進入中國,但大都還處于試探階段,為數也不多。我們應該抓住機遇,通過政府各種財政、經濟、行政、法律等調控手段,為中外節能服務企業搭建起合作合資橋梁,促進知名優質的外國企業與中方合作,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尋找合作伙伴。
(5)推廣集群節能服務模式
企業是追逐利潤最大化實體,在建筑節能實踐中,那些效益不明顯(回收期長)、施工難度大的項目常常被企業擱淺,例如建筑外圍護結構改造項目回收期長,往往不如系統設備改造潛力大,因而節能服務企業對圍護結構項目甚少關注。功能用途不同、結構不同的建筑也存在明顯的效益差別。如果節能服務企業專門實施效益好(回收期短)的項目,那么從宏觀角度看,整個節能周期將延長,節能服務效果將大打折扣,這是典型的市場失靈領域。因此,只有通過政府適當干預加以解決。政府可以從建筑集群和技術集群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采取強制加激勵的手段,將不同效益和潛力的建筑打包,形成一個建筑項目集群,公開招投標;二是在同一幢建筑內將各種節能技術(產品)進行打包,形成技術項目集群,克服項目間收益不均衡性,促使企業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承擔起部分社會責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