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球光伏產能將達到35—45GW,以每瓦消耗6克硅來計算,這需要多少硅料?而同時物聯網、智能電網和互聯網等將面臨升級換代,這又需要多少半導體級單晶硅料?這個缺口太大了!”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說。
據悉,日本OTC公司就已將光伏廠商從其供應客戶的名單中刪除,該公司生產的高純硅全部以更高價格銷售給半導體廠商。而國內不少企業表示,隨著價格的節節攀升,度過了金融危機低迷時期的國外硅料供應商又開始拿出簽訂限制性長約等不公平手段,表露出以往擁硅為王的跡象。
對于未來的價格走勢,有人已經做出100美元的預估。“歐美日的7大廠商都已經加速擴產,如果中國企業不迅速作出反應,從2012年開始就將受到外商鉗制,甚至走向萎縮。”苗連生表示。
依靠自己把握未來
在此輪價格上漲中,國外主要硅料廠商獲得了豐厚收益。據業內人士推算,按照平均進口價格70美元計算,國外廠商成本按照30美元計算,國外廠商今年已經從中國賺到了16億美元的利潤。而國內廠商則損失了利潤140億元,國內減少GDP產值260億元。考慮海關增收的33.6億元增值稅,國內稅收凈損失45.6億元。
這可謂中國光伏產業現狀的真實注腳。外商占據著產業鏈上游環節,其技術壁壘高,投入大,量產時間長,市場風險也高,必然應享有較高毛利率。中國光伏近兩年的突然繁榮,多半依靠著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多晶硅價格大跌等造成的下游毛利率提高。因此,當產業鏈各環節盈利能力逐步走向合理化回歸的時候,中國光伏若不想再次受制于人,就必須依靠自己把握住未來。
所幸的是,大部分的中國企業一直保持著清楚地認識。之前,盡管以38號文為代表的官方意見在很大程度上束窄了企業擴充產能的宏觀政策環境,但國內主要光伏企業對于市場價格的變動,普遍有著心理準備和積極擴大產能的實際應對。而在未來,積極獲取國家政策的理解與支持,加強產業先進技術的研發創新,促進國內龐大市場的啟動,將是中國光伏需要努力的方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