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豪賭“綜合成本”最優
應該說,部分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動力,與部分光伏產業投資者前瞻性的投資需求,近幾年在某些地方達成了一致,這才有了成片的現代化光伏電廠、不斷飆升的光伏產業規劃產能。
而事實上,“精明”的企業經營者,并不僅僅考量土地這個基礎要素,他們更關注“綜合成本”,個個要仔細計算。
以光伏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多晶硅行業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高耗能產業,項目選址必須兼顧硅、煤炭和氯堿資源。石嘴山市有豐富的硅礦資源,因此與河南洛陽、四川樂山、遼寧凌海等并列為“千噸級多晶硅項目基地”。
“光伏企業還會認真考慮產業發展產生的碳成本”,江克林對本報記者分析說,在節能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宏觀政策背景下,光伏企業一方面是節能減排的“先鋒”,要為社會制造更多的清潔能源;另一方面,其也是注重環保的各方重點關注的對象。比如,多晶硅生產導致的高污染需要投入更多治理成本,光伏電站可能獲得能源行業最高的“綠色補貼”,這就產生了“碳成本”問題。而在經濟落后地區,目前看來,碳成本可能是較低的。
從國外經驗來看,各級地方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對于光伏產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并網電價,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光伏電廠永遠比不上傳統電廠。”江克林說,光伏產業發達的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都有一系列優惠政策來保護光伏電廠的發展。
“規模問題也不應該成為光伏產業的‘原罪’。我們看到,在過去20年里,裝機容量每翻一番,制造和安裝一臺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成本就降低20%左右。”中國能源研究會副會長鮑云樵認為,通過優惠地價鼓勵光伏發電企業產能達到一定規模,從政府角度來說是無可厚非的。值得關注的是,投資巨大的光伏企業如何在產能擴張的興奮中,獲得最優的綜合成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